平安银行三季报解读:业绩承压但现转机,风险出清进行时
文/行长高参
平安银行2025年三季报近日出炉,这份成绩单可谓喜忧参半:营收利润双双承压,但部分核心指标已显露企稳信号;资产质量风险持续出清,战略转型正步入深水区。对于关注银行业的同仁而言,这份报告折射出当前股份制银行面临的共同挑战与破局之道。
营收利润承压,降幅有所收窄
2025年1-9月,平安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006.68亿元,同比下降9.8%;实现净利润383.39亿元,同比下降3.5%。单看第三季度,营收312.83亿元,同比下降9.2%;净利润134.69亿元,同比下降2.8%。
营收下滑主要受两大因素影响:
- 净息差持续收窄:1-9月净息差为1.79%,较去年同期下降14个基点,主要受贷款利率下行及业务结构调整影响。
- 非利息收入减少:债券投资等业务受市场波动影响,非利息净收入明显下降。
值得关注的是,净利润降幅相比上半年有所收窄,显示盈利压力正在逐步缓解。
资产规模稳定,结构优化明显
截至9月末,平安银行资产总额5.77万亿元,与上年末基本持平;负债总额5.25万亿元,保持稳定。
贷款结构正在发生积极变化:
- 零售贷款止跌回升:三季度零售贷款较二季度末新增32.1亿元,为2023年下半年以来首次正增长。其中,按揭贷款、信用卡贷款、消费贷均有增长。
- 对公贷款稳步增长:企业贷款余额1.6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1%,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资产质量企稳,风险出清加速
不良贷款率微降至1.05%,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但同时,拨备覆盖率从250.71%降至229.60%,下降21.11个百分点。
这一组合变化反映了银行在利润压力与风险管控之间的平衡:
- 主动释放拨备:拨备计提规模较去年同期减少0.25亿元,为利润增长提供了一定支撑。
- 风险抵补能力仍充足:尽管拨备覆盖率下降,但229.60%的水平仍远高于监管要求,风险缓冲能力保持稳健。
分业务看,零售资产质量持续改善:三季度末零售不良率1.24%,较二季度末下降3个基点,已连续4个季度改善。
股东支持稳定,机构持仓集中
截至三季度末,前十大机构投资者合计持股比例达66.45%,虽较上一季度小幅下降0.69个百分点,但仍保持了高度集中的机构持股结构。中国平安保险集团及其关联公司仍是核心股东,为平安银行提供了稳定的股东支持和综合金融协同效应。
战略转型深化,多点开花
零售业务在调整中推进转型:
- 财富管理业务表现亮眼,财富管理手续费收入39.79亿元,同比增长16.1%,其中代理个人保险收入大增48.7%。
- 私行业务持续增长,私行客户数达10.33万户,较上年末增长6.7%。
对公业务聚焦精细化发展:
- 战略客户贷款余额3,675.4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8.7%,显示客户结构持续优化。
- 供应链金融融资发生额14,130.44亿元,同比增长24.8%,业务拓展势头强劲。
负债成本控制见效:通过加强低成本存款吸收,1-9月计息负债平均付息率1.73%,较去年同期下降47个基点,为净息差企稳创造了条件。
行业启示与未来展望
平安银行三季报给银行业同仁提供了几点启示:
- 净息差压力仍是行业共性挑战,但通过优化负债结构可部分对冲;
- 零售业务调整阵痛难免,但优质客群深耕是长期方向;
- 风险出清需要主动作为,精准拨备调节有助于平衡短期盈利与长期发展。
> 展望未来,随着国内扩内需政策落地见效,平安银行零售贷款重回增长轨道、净息差边际企稳的趋势有望延续。对于银行业而言,穿越周期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战略定力与经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