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杰失联 生死万科
据公开信息报道,万科集团董事长辛杰于2025年9月18日在深圳某会议现场被相关部门带走,至今已经失联24天。这家中国房地产的昔日标杆,正经历其四十年历史上最诡异的权力真空。
深圳,万科总部大楼的灯光依旧常亮至深夜,但董事长办公室已经连续三周无人使用。9月18日,辛杰在参加深圳市一场会议后失去联系,这位同时执掌万科和深圳地铁集团的双重角色人物,就此消失在公众视野中。
这并非一次普通的高管变动。辛杰的特殊身份使他成为万科与国有资本之间的关键桥梁。他的突然失联,不仅让万科内部的危机管理陷入停滞,更引发市场对国资救援民营房企这一模式的深度质疑。
面对一年内到期的超过1500亿元债务,万科正站在生死边缘。而辛杰的失联,很可能成为压垮这匹“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01 关键角色消失,万科陷入决策真空
打开万科官网,领导团队页面上辛杰的照片依然在列,职务信息未见任何变更。但现实情况是,这位董事长已经连续多日未参与公司任何决策。
2025年1月,辛杰临危受命接替郁亮出任万科董事长,被外界视为深圳国资派来稳定局面的“救火队长”。他深厚的国资背景曾被视为万科化解危机的最重要筹码。
“辛杰是唯一能够同时驾驭万科和深铁两套体系的人,”一位接近万科管理层的人士表示,“他的失联等于切断了万科与国资大股东之间最直接的沟通渠道。”
在辛杰主政的时间里,他推动了多项资产处置和融资计划。如今,这些关键谈判因他的缺席而陷入僵局。公司内部流传的消息称,部分急需资金支付的项目款审批已被搁置。
02 债务压顶,资金链紧张如履薄冰
万科的财务数据描绘出一幅严峻图景:截至2025年中期,其一年内到期有息负债高达1518亿元,而货币资金已降至不足800亿元。销售额持续下滑,前8个月合同销售额同比再降32.7%。
“万科现在每天都在为偿债奔波,”一位债券市场从业者透露,“一些短期融资工具的发售计划因辛杰事件被迫推迟。”
资产处置这本“救命秘籍”也越走越难。市场下行背景下,买家压价现象普遍,资产变现速度远低于预期。原本由辛杰亲自推动的几个重大资产出售项目,如今全部停摆。
更令人担忧的是,金融机构的态度正在转变。多家合作银行已开始重新评估对万科的信贷政策,新一轮融资面临更多阻碍。
03 深圳地铁集团的两难困境
作为万科第一大股东,深圳地铁集团自身的财务状况也面临压力。深铁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净利润同比下降45.2%,资产负债率攀升至65.8%的高位。
“深铁也面临债务压力,持续为万科输血已经让部分国资系统人士感到不安,”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辛杰的失联可能促使上级重新评估整个救援计划。”
国资系统内部对万科救助方案存在明显分歧。强硬派认为,万科问题应当市场化解决,避免道德风险;温和派则担忧万科崩塌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
辛杰原本正在协调双方,寻找平衡点。他的缺席使得原本就脆弱的救援联盟面临解散风险。
04 混合所有制之困还是行业转型阵痛
万科案例代表了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种典型模式:引入国有战略投资者,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深铁入股万科曾被视为混改成功范例,但现在这一模式正面临严峻考验。
“辛杰事件暴露了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治理软肋,”一位研究企业治理的学者指出,“当国资代表突然缺席,企业决策机制如何运行成为空白地带。”
房地产行业的危机正从民营房企向有国资背景的企业蔓延,这意味着风险正在进入新阶段。行业调整已经从流动性危机向治理结构危机深化。
从恒大、碧桂园到万科,中国房地产开发商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生存考验。万科能否度过这个寒冬,将检验混合所有制模式在危机中的韧性。
随着10月后更多债务到期日的临近,万科正面临生死大考。辛杰缺席的董事会办公室里,一张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命运图纸正缓缓展开。万科的结局,将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存亡故事,更成为整个行业转型的试金石。
夜幕降临,深圳万科总部大楼的灯光依然亮着,只是那间最重要的办公室,依旧空无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