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证新兴产业】新股覆盖研究-开发科技:领先的智能计量终端及智慧能源管理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
(来源:山西证券研究所)
开发科技是国际领先的智能计量终端及智慧能源管理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主营业务为智能电、水、气表等智能计量终端以及AMI系统软件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公司是全球最早参与智能电表研发及部署的企业之一,累计向40余国出口超9000万套智能计量设备。
智慧能源体系完善,产品更新换代,共同驱动行业需求。在全球能源结构向清洁化、智能化加速转型的背景下,智慧能源体系的深化建设与产品技术标准的升级换代,共同构筑行业增长的核心动能。一方面,各国“双碳”政策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推动能源管理向数字化纵深发展;另一方面,技术标准迭代驱动存量设备进入换装周期。此外,新能源并网、虚拟电厂等场景的拓展,进一步要求智能计量终端向高精度、高兼容性及多源数据协同演进,带动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如开发科技的AMI系统)渗透率提升。
先发优势奠定根基,海外影响力显著,海内外持续发力。开发科技自1998年率先参与欧洲智能电表研发及部署以来,在欧洲市场树立标杆(2023年市占率12.14%,英国市场唯一自主品牌中企),并深度参与沙特、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级智慧能源项目;同时向中东、南美等新兴市场输出“设备+系统+运维”全链条解决方案。国内布局同步发力,公司进入国家电网供应链体系,紧抓IR46标准电表替换窗口期,并拓展水、气表多元化能源计量场景。
盈利预测、估值分析和投资建议:公司具备先发优势,并且在欧洲等海外市场具备一定的市占率,随着智慧能源体系及“双碳”目标的持续推动,公司将继续受益。公司此次发行,发行价为30.38,对应发行后市值为42.19亿元(考虑超额配售),2024年PE为7.16X,低于可比公司PE(TTM)均值15.10X。
风险提示:境外市场经营风险;境内外市场开拓风险;客户集中度较高及与客户业务合作可持续性的风险;汇率变动导致汇兑损益、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金额波动的风险;交易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
财务数据

【开发科技:领先的智能计量终端及智慧能源管理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
成都长城开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际领先的智能计量终端及智慧能源管理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是全球最早参与智能电表研发及部署的企业之一,累计向40余国出口超9000万套智能计量设备。
公司主营业务为智能电、水、气表等智能计量终端以及AMI系统软件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公司智能计量终端除智能计量表整表产品外,还包括智能计量表核心单元及其他组配件;其中配套终端产品主要包括通讯模块、集中器等产品,主要与智能计量表配套使用。
表1:公司主要产品

智能计量终端为公司的主要产品,2020年以来收入贡献占比均在95%以上,其中智能计量表占比最高,智能计量表中主要产品为智能电表。
图1:公司主营业务构成情况

资料来源:wind数据,山西证券研究所
注:虚线内为智能计量终端产品
图2:电、气、水表分别占智能计量表的比重

公司深耕境外市场多年。公司尤其在欧洲、中东、中亚等地区具备较强的市场基础和口碑,境外客户是公司主要的收入来源,2024年境外收入占比90.71%;2024年上半年,前五大客户中,ISRAEL ELECTRIC CORPORATION LTD.、DUCATI、KT CORPORATION 、E.ON UK等均为境外客户,合计贡献了36.31%的销售收入。境内业务也进入到国家电网的供货体系,2024年上半年,国家电网贡献了6.55%的收入。
图3:公司收入区域分布情况(亿元)

公司与境内外主要客户保持稳定的合作关系,公司2021-2024营业收入持续增长,分别为 14.75亿元、17.91亿元、25.50亿元和29.33万元,CAGR达25.75%。归母净利润从2021年的2.08亿元增至2024年的5.89亿元,CAGR达41.41%,
图4:公司营业收入(亿元)及增速情况

图5:公司归母净利润(亿元)及增速情况

深科技直接持有公司69.72%的股份,系公司控股东,公司实际控制人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公司前身为深科技计量系统事业部,依托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CEC)资源,公司形成"硬件+软件+服务"的完整能源管理生态。
图6:公司发行前股权结构

【政策、市场、技术共同作用,推动行业规模上行】
智慧能源体系及“双碳”目标的驱动,有利于推动行业的发展
近年来,在智慧能源体系及“双碳”目标的驱动下,全球多个国家及地区均出台政策提出智能电网及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目标,并明确加强建设以智能电表为载体的智能计量体系。产业政策的出台,有利于推动行业长期稳定发展,为公司的业务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表2:产业政策情况

智慧变革引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方向
2015年《巴黎协定》确立了本世纪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后,各国开始重点布局碳中和发展规划,已有逾百个国家提出或准备提出碳中和目标。为应对新型能源结构下发电高波动性、分布式电源管理难度提升等挑战,完善适应可再生能源局域深度利用和广域输送的电网体系,提高电力系统“源网荷储”一体化水平至关重要。数字化技术能够与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等各环节融合,通过技术手段推动解决传统电力产业“发-输-变-配-用”各节点难以协同继而导致电力生产和运营效率低下的问题,引领能源体系在安全可控、绿色低碳以及高效敏捷等方向的快速发展。
当前,全球电力行业呈现出建设高度信息化的智慧能源体系及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发展趋势,以智能电表为主的智能计量基础设施作为电力数据和碳数据收集监测及与消费端交互的终端,构成智慧能源及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7:智慧能源体系发展阶段

从地区及部署进度来看,全球智能电网建设可以分为三个典型建设阶段,一为美国、欧盟、中国及部分发达国家或地区,智能电网投资处于领先阶段;二为东欧、亚洲及拉美部分国家,现处于智能电网改造和大规模投资建设期;三为拉美及非洲,现处于智能电网建设初期。
表3:各主要市场情况

计量产品伴随新的技术指标迎来更新换代
随着全球各地对智慧能源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原有的智能计量终端在多元化互动、精细化管理等方面的性能难以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特点。2020年,国家电网发布智能电表、智能物联电表通用技术规范,在设计原则上向IR46标准靠拢与适应,其在通讯功能、耐用性及模块化方面要求更高,将会实现对IEC标准的逐步替代。
在IR46标准的设计原则下,新一代的智能电表具有计量芯和管理芯双芯分离并行、扩展功能采用模组化设计的特点,具备多元化高效通信、软件可升级、分布式大容量存储等功能,更加符合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建设要求,与智慧能源体系、“双碳”政策下的新能源发电管理协同,成为智慧能源解决方案的重要基础设施。
表4:新旧标准的对比

在政策和技术的推动下,行业具备极大潜力
从全球市场整体来看,在全球电力需求稳定增长的背景下,各国能源体系变革加快,全球智能配用电解决方案和产品采购量随之显著增加,电力系统结构变化带来的新特性以及充电桩等应用场景的扩展也进一步带动了智能电网市场规模加速扩大。
作为其中数据收集、监测及交互的基础设施,智能计量市场也随之稳步增长,Markets and Markets发布的《Smart Meter Market Global Forecast》预测全球智能计量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的231.71亿美元增至2028年的363.87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9.5%。
图8:2021-2028E全球智能计量市场规模(亿美元)

资料来源:公司招股说明书,《Smart Meter Market Global Forecast》,Markets and Markets,山西证券研究所
具体到智能电表,Frost & Sullivan发布的《Global Smart Electricity Metering Growth Opportunities》预测全球智能电表市场规模将从2022年的78.00亿美元增长至2027年的107.00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6.5%。
图9:2020-2027E全球智能电表市场规模(亿美元)

资料来源:公司招股说明书,《Global Smart Electricity Metering Growth Opportunities》,Frost & Sullivan,山西证券研究所
【公司深耕智能计量终端、 AMI 系统软件】
公司围绕核心产品智能电表,提供智慧能源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公司主营业务为智能电、水、气表等智能计量终端以及 AMI 系统软件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公司以全球智慧能源体系变革及双碳战略下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装机为契机,以核心产品智能电表为起点,为客户提供涵盖电水气等多种能源、软硬件一体、适配各类通信技术的完整智慧能源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智能计量终端产品:为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2024年占总体收入的98.80%),包括智能计量表、智能计量表核心单元、智能计量表配件及配套终端;后两项主要是由于部分客户特定的合作模式,公司将自主研发设计及生产的智能计量表核心单元及组配件以分离的形态销售,客户自行完成整表的组装。
智能计量表又在整体智能计量终端产品中占比最高(2024年上半年智能计量表占总收入的64.52%),智能计量表包括智能电、水、气表,其中智能电表占主要比重(2024年上半年智能电表占总体智能表收入的99.97%)。
表5:智能计量表产品

AMI 系统软件:AMI 系统软件包括前置机系统、计量信息管理系统、工单管理系统、预付费系统、密钥管理系统以及网络管理系统等。
表6:AMI 系统软件各子系统的具体实现功能

智慧能源管理系统解决方案:AMI 系统软件与智能计量终端等硬件设备相结合构成了完整的 AMI 高级计量架构,能够实现千万级计量表的通讯接入、分钟级数据采集处理、远程用户控制等功能,并覆盖了计量信息管理、工单管理、预付费管理、密钥管理、网络管理等主要业务功能,有力推动了公用事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实现高效的智慧能源管理。
图10:智慧能源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公司产品具备竞争力,深耕海外市场
公司具备先发优势。公司于 1998 年开始参与意大利具备远程抄表功能的 AMR 第一代智能电表研发,于 2001 年正式中标并参与了后续的大规模部署,且占据了较高的出货量份额。凭借该项目所积累的成熟可靠的技术方案及完整寿命周期验证背书,公司以意大利市场为起点,在与埃创集团、兰吉尔等全球代表性智能电表企业的竞争中,成功开拓了奥地利、英国、葡萄牙、荷兰等欧洲市场。
公司在欧洲等地区具备一定的市占率,和品牌影响力。公司成功开拓了欧洲发达国家市场,累计向欧洲出口逾5,000万套智能计量终端,是唯一一家将自主品牌智能电表打入英国市场的境内企业。根据 Frost & Sullivan 发布的欧洲智能电表市场规模,可估算 2021年、2022 年以及 2023 年公司在欧洲市场的占有率分别为 9.46%、10.41%以及 12.14%,市场地位稳步提升。欧洲市场以外,公司参与了沙特阿拉伯、乌拉圭、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及地区的 AMI 智能电表部署。
公司具备较强的技术储备,产品集成能力深厚。全球市场中,因不同国家或地区需求不同,智能计量产品需要进行相应的研发设计。经过公司在欧洲市场多年的技术积累,公司储备了大量成熟、完善、适用于各类应用场景的先进智能计量产品平台化设计方案,在面对中东、中亚、东南亚、南美等国家及地区市场的差异化产品需求时,公司能够基于丰富的平台化设计方案储备进行修改,大幅缩减方案设计周期,实现快速高效的设计、生产、交付,快速响应全球客户需求。公司产品能够与超过30余家全球主流厂商的电水气表、采集设备、AMI系统软件等产品适配,产品集成能力深厚。
软硬件一体的智慧能源管理系统解决方案。在部署新一代智能电表的过程中,公司发挥经验优势,充分发掘客户对于能源体系智能化管理的需求,较早地在智慧能源系统软件领域重点布局用电端管理系统,依托丰富的智能计量终端研发、生产、销售和运营经验,开发了可与智能计量终端实现高效协同的智慧能源系统软件产品,率先从传统硬件业务转向智慧能源管理平台架构,支持客户实现传统的月结账单转型小时级、分钟级的接近实时的数据采集和用电结算。公司凭借长期服务于境外市场形成的完善AMI生态及系统运营能力,精准解决这一需求痛点,为中东、中亚、东南亚、南美、非洲等市场客户提供完整的产品解决方案。目前,公司已经向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电力公司提供国家级的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并提供本地系统的运维服务,成为面向中亚地区的标杆项目;此外,公司为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孟加拉国、菲律宾、乌拉圭、塞内加尔、加纳等十余个国家提供AMI系统,助力各国公共事业部门实现高效的能源管理。
【募投项目情况】
公司计划通过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01,687.90万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将投资于四个主要项目,分别为成都长城开发智能计量终端自动化生产线建设项目、成都长城开发智能计量产品研发中心改扩建项目、全球销服运营中心建设项目、补充流动资金。
表7: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基本情况(万元)

其中,成都长城开发智能计量终端自动化生产线建设项目拟投资34,224.02万元,占比33.66%,旨在提升生产效率和自动化水平;智能计量产品研发中心改扩建项目拟投资28,638.90万元,占比28.16%,用于增强研发能力;全球销服运营中心建设项目拟投资8,824.98万元,占比8.68%,以加强全球销售和服务网络;补充流动资金项目拟投资30,000.00万元,占比29.50%,用于日常运营资金需求。
【可比公司财务及估值情况比较】
公司面临的主要竞争对手包括海兴电力、林洋能源、西力科技和炬华科技,这些公司在智能计量和智慧能源解决方案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和市场地位。海兴电力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智能配用电整体解决方案,特别是在巴西和印尼市场具有显著影响力;林洋能源的智能电网产品覆盖全国并远销海外,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西力科技在国家电网供应商绩效评价中表现优异,电能计量产品在行业内享有良好声誉;炬华科技则是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的重要供应商,深耕电力物联网产业。
表8:公司可比公司

公司的营收增速高于可比公司。公司营收规模小于林洋能源、海兴电力,高于炬华科技、西力科技,2021-2023年CAGR为31.49%,显著高于可比公司;公司归母净利润仅高于西力科技,不过2021-2023年CAGR为52.81%,仅次于海兴电力的76.95%,表现出较高的成长性。
图11:可比公司营业收入情况(亿元)

图12:可比公司归母净利润情况(亿元)

受客户结构影响,公司毛利率、净利率与可比公司存在差距。公司的毛利率整体低于可比公司,主要系各公司的客户结构存在差异,可比公司外销收入占比相对公司均偏低,公司2021年以来外销收入占比均在 80%以上,与可比公司存在一定差异。
图13:可比公司毛利率情况

图14:可比公司净利率情况

表9:可比公司外销占比情况

公司此次发行,发行价为30.38,对应发行后市值为42.19亿元(考虑超额配售),对应2023年PE为8.68X,2024年PE为7.16X;低于可比公司PE的平均值18.22X(2023年)、PE(TTM)的平均值15.10X。
表10:可比公司估值情况(2025-3-14)

资料来源:wind数据,山西证券研究所
注:(1)开发科技市值为“30.38(发行价)*13888.6667(万股,发行后总股本,考虑超额配售)”计算;西力科技、开发科技TTM值为2024年值
境外市场经营风险;境内外市场开拓风险;客户集中度较高及与客户业务合作可持续性的风险;汇率变动导致汇兑损益、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金额波动的风险;交易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
分析师:盖斌赫
执业登记编码:S0760522050003
分析师:赵晨希
执业登记编码:S0760521090001
报告发布日期:2025年3月20日
本人已在中国证券业协会登记为证券分析师,本人承诺,以勤勉的职业态度,独立、客观地出具本报告。本人对证券研究报告的内容和观点负责,保证信息来源合法合规,研究方法专业审慎,分析结论具有合理依据。本报告清晰准确地反映本人的研究观点。本人不曾因,不因,也将不会因本报告中的具体推荐意见或观点直接或间接受到任何形式的补偿。本人承诺不利用自己的身份、地位或执业过程中所掌握的信息为自己或他人谋取私利。
【免责声明】
本订阅号不是山西证券研究所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载内容均来自于山西证券研究所已正式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订阅者若使用本订阅号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而对其中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提请订阅者参阅山西证券研究所已发布的完整证券研究报告,仔细阅读其所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
依据《发布证券研究报告执业规范》规定特此声明,禁止我司员工将我司证券研究报告私自提供给未经我司授权的任何公众媒体或者其他机构;禁止任何公众媒体或者其他机构未经授权私自刊载或者转发我司的证券研究报告。刊载或者转发我司证券研究报告的授权必须通过签署协议约定,且明确由被授权机构承担相关刊载或者转发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