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 飞亚达转型——传统钟表企业的突围与重生

查股网  2025-10-20 10:00  飞亚达(000026)个股分析

在智能穿戴设备冲击、消费代际更迭与全球市场波动的三重压力下,中国钟表行业龙头飞亚达正面临三十年来最严峻的转型考验。这家曾为中国航天员打造专用计时装备、连续14年亮相瑞士巴塞尔钟表展的“国表之光”,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滑16.7%,市值较巅峰期缩水超60%。在传统制表工艺与数字技术融合的十字路口,飞亚达的转型路径正成为观察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典型样本。

业绩阵痛:

从“国表龙头”到“增长失速”

据飞亚达2025年半年报披露,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7.84亿元,同比下降13.7%;净利润8244万元,同比减少16.7%。这一数据与其2019年巅峰时期相比更显落差——当年公司净利润达3.33亿元,市值一度突破200亿元。

业绩下滑的直接诱因是消费市场的结构性变革。第三方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智能手表市场规模预计达48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1.3%,而传统机械表市场增速仅为3.2%。飞亚达主力产品机械表均价2800元,在小米、华为等品牌推出的千元级智能手表面前,性价比优势被严重削弱。

“消费者对腕表的需求已从计时工具转向健康管理终端。”中国钟表协会专家王立群指出,飞亚达的机械表业务占比仍超60%,而智能穿戴设备收入占比不足15%,产品结构失衡导致其错失市场红利期。

战略调整:

双轮驱动下的“二次创业”

面对行业变局,飞亚达启动了“精密制造+智能生态”双轮驱动战略。2025年9月,公司宣布与阿里巴巴集团深化线上渠道合作,通过天猫、抖音等平台推广智能手表新品“飞亚达星轨系列”。这款搭载心率监测、睡眠分析功能的智能腕表,首月销量突破5万只,成为公司近年最畅销的单品。

在技术端,飞亚达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6.8%,远超行业平均的3.2%。其自主研发的“摘星”机械机心通过法国贝桑松天文台认证,将误差控制在每日±2秒以内;与中科院合作开发的柔性传感器技术,已应用于新一代健康监测腕带。

线下渠道方面,公司正在推进“航空航天主题体验店”升级计划。截至2025年9月,全国已有32家门店完成改造,通过VR模拟太空环境、展示航天表制造工艺,单店月均客流量提升40%。“我们要把门店从销售场所变成科技体验中心。”飞亚达董事长张旭华在2025年中期业绩会上强调。

突围路径: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飞亚达的转型并非孤例。对比同行业企业,瑞士斯沃琪集团通过收购宝珀、欧米茄等高端品牌巩固奢侈品地位,而日本精工则聚焦高精度机心出口。飞亚达的选择更具本土化特色——以精密制造能力为基石,向智能穿戴领域延伸。

“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机械表领域积累的微型传动、精密加工技术。”飞亚达技术中心总监李明表示,公司正在将航天表使用的抗辐射材料、低温润滑技术应用于智能设备,提升产品在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

资本市场对转型效果持谨慎乐观态度。中信证券研报指出,飞亚达2025年市盈率为40.5倍,虽高于行业平均的28倍,但低于同类科技企业。其动态市净率2.0倍,显示估值仍处合理区间。

未来挑战:

生态构建与品牌升级

尽管取得阶段性进展,飞亚达的转型之路仍布满荆棘。智能穿戴设备市场已形成“华米OV”四强格局,2025年二季度这四家企业占据国内68%的市场份额。飞亚达需在软件生态、健康数据服务等软实力领域加速追赶。

品牌升级是另一大考验。公司旗下“唯路时”品牌曾尝试年轻化转型,但2024年销售额同比下降22%。“消费者对国货的期待不仅是性价比,更是文化认同。”品牌战略专家陈磊建议,飞亚达可借鉴故宫文创模式,将航天文化、非遗工艺与智能产品深度融合。

值得关注的是,飞亚达正在推进收购中航工业旗下长空齿轮100%股权。这笔交易若完成,公司将获得航空精密零部件制造能力,进一步强化“精密制造+智能生态”的战略协同。

传统产业的突围样本

从1987年深圳特区的一家钟表厂,到如今拥有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业务覆盖30余个国家的跨国集团,飞亚达的三十八年历程折射出中国制造业的升级轨迹。在智能时代浪潮下,这家老牌企业能否通过技术赋能与生态重构实现“第二曲线”增长,不仅关乎自身命运,更将为传统制造业转型提供重要参照。

正如张旭华在2025年开发者大会上所言:“飞亚达的基因里刻着‘突破极限’四个字。从为航天员打造太空表,到探索智能穿戴的星辰大海,我们始终在挑战不可能。”这场转型战役的最终答案,或将写在下一代智能腕表的表盘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