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赛电池郭庆明:安全与寿命成硬门槛 主动安全是国际储能市场敲门砖
(来源:我的电池网)
导语丨mybattery
德赛电池高级副总裁郭庆明指出,随着装机规模扩大、应用场景多元,“安全”的内涵正从“事后补救”转向“源头防控”,“寿命”也从基础“可用性”升级为“与安全、效率深度绑定,满足长周期高质量运营”。
ABEC 2025丨第12届中国(苏州)电池新能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现场电池百人会-电池网 11月11日讯(肖何 江苏苏州 图文直播)11月11-13日,由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ABEC组委会主办,电池网、海融网、我爱电车网、能源财经网、电池百人会联合主办的ABEC 2025丨第12届中国(苏州)电池新能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在苏州相城举行。
本届论坛以“求新应变 重塑价值——中国电池新能源产业大洗牌周期下的定力与韧性”为主题,汇聚了500+来自全球电池新能源产业链的“政、产、学、研、金、服、用”各界精英代表。与会嘉宾通过多维度思想交锋与前沿洞察分享,共同探索新周期下的发展路径,推动价值对话与资源精准对接,共同擘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曲线,为全球电池新能源产业注入可持续的发展动能。

德赛电池高级副总裁郭庆明
11日下午,德赛电池高级副总裁郭庆明在论坛上作了题为《主动安全——重新定义能源安全范式》的主题演讲,分享了“主动安全AI电芯”如何让安全管理从“被动应对”变“主动掌控”,以及该技术的价值与未来前景等,电池网摘选了其部分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在论坛上,聚焦新能源行业的核心话题——安全,郭庆明介绍,通常的做法是“等风险冒头再处置”:电芯出问题、有火情了才靠消防应对,故障后再排查。但是,储能安全隐患藏得深,要么在电芯内部,要么慢慢累积,这种“等出问题再管”的方式,很难提前拦住风险。
对此,郭庆明分享的“主动安全技术体系”,思路完全不同:不是替代传统方案,而是“风险刚萌芽就介入”。传统等风险发生再处理,主动安全技术早一步找到;传统看电芯表面数据,主动安全技术深入内部;传统侧重单点防护,主动安全技术从感知到处置形成闭环。从AI电芯感知异常,到EMS系统决策,再到全流程防护,每一步都是为了更早发现、更快拦风险。
从被动变主动:主动安全技术护航储能安全
对于推出主动安全体系的初衷,郭庆明指出,储能项目的核心诉求在于“安全放心”。该体系旨在消除行业对“隐患看不见、风险拦不住”的普遍顾虑,推动安全管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掌控”。他强调,这不仅是响应国内136号文件要求、满足海外高标准认证,更是直面市场根本需求,致力于解决行业真正的痛点。
在国内市场,早期储能发展多依赖“强制配储”政策驱动,竞争焦点集中于价格与规模。然而,随着136号文件对安全与技术提出明确升级要求,预计到2025年,行业将全面从“政策驱动”转向“技术驱动”——仅凭政策红利与价格优势难以持续,“技术赋能”正成为企业立足的关键。
这一趋势在海外市场更为显著。欧美、东南亚等地储能需求快速增长,同时对安全标准的要求也更为严格,CE、UL等认证对电芯预警与寿命提出更高门槛。不少国际客户已将“主动安全能力”视为合作的前提条件。国内外市场的共同指向十分明确:“安全与寿命”已从“附加项”转变为“硬门槛”。
随着全球储能装机量快速上升,电站火灾事故也呈现增多态势。郭庆明认为,这并非偶然,而是传统安全技术难以匹配规模化、复杂化应用场景的必然结果。他指出,随着装机规模扩大、应用场景多元,“安全”的内涵正从“事后补救”转向“源头防控”,“寿命”也从基础“可用性”升级为“与安全、效率深度绑定,满足长周期高质量运营”。
针对当前储能事故仍时有发生的问题,郭庆明分析称,目前储能行业真正缺失的是‘事前发现与阻断的技术’。”郭庆明表示,“这也正是我们研发主动安全电芯的初衷,将监控‘盲区’变为‘可视区’,将‘被动报警’升级为‘主动预警’。”
他进一步阐释,实现电芯健康状态的有效监控,关键在于两点:一是“看得见”,能够穿透表象,捕捉电芯内部的细微变化;二是“判得准”,能综合多维数据,准确判断“电芯是否安全”。传统方案在这些方面仍有提升空间,而主动安全技术,正是为了突破这些关键瓶颈而生。
从现有走向更优:重新定义能源安全范式
如何实现“主动安全”?郭庆明介绍,全链条主动安全体系的第一个关键模块是AI电芯。
德赛电池推出的全链条主动安全体系以AI电芯为关键基础。该电芯具备“主动(Active)”与“智能(Intelligence)”双重特性,通过内置AI算法,实现从“被动监测”到“主动感知风险”的跨越。
AI电芯突破传统电芯“内部不可视、信号传输难、成本高”三大瓶颈:首先,内置温压一体传感器,实时捕捉电芯内部温度与压力变化;其次,采用高防腐、高灵敏传感器,确保信号在复杂环境中稳定传输;第三,通过材料与工艺创新控制成本,并实现全生命周期数据记录。
作为体系的“神经末梢”,AI电芯为BMS(电池管理系统)和EMS(能量管理系统)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基础。集成技术作为“协同底座”,连接电芯与上层系统;EMS则担任“智能大脑”,将感知信号转化为精准决策,变被动响应为主动防控。
在此基础上,德赛电池构建“七重防护+主动预警”系统,涵盖三个维度:在电芯端,内置传感器实现源头预警,通过针刺、热失控测试,极端条件下不爆不起火;在系统端,EMS AI识别风险并自动阻断,速度较人工提升10倍以上,结合PACK防御与簇级泄爆,防止连锁反应;在应急端,水消防与气体消防双重兜底,抑制火情与泄漏。
该系统实现从“预警—阻断—灭火—控风险”的闭环防护,本质为“分层防控、步步兜底”,其核心价值在于将“安全焦虑”转化为“安全掌控”,具体体现在:一是提前预警,从电芯到舱级设多层防线,逐步拦截风险,避免传统系统“不报则已,一报即大问题”;二是精准维保,系统可定位异常电芯或PACK,直接给出维修建议,减少人工排查;三是系统化管理,实现从“被动补救”到“主动防控”,安全稳定性提升一个量级。
“当我们提前感知每颗电芯的状态时,我们就可以做有针对性的运维,而不是做定期全面系统的检查每个部件都检查,从而提升运维效率。运维成本极大地降低,减少人工的劳作,都在系统端,可以根据系统每颗电芯的状态做预防性的保养或者更换,从而降低运维成本。与此同时,提升设备的在线率,特别是从系统的全生命周期来讲,它的经济价值是每个投资者最关注的指标,能够把它的代谢率提升的话,业主的经济价值就会得到有效保证。”郭庆明介绍,该方案同时带来运维效率提升30%、运维成本降低25%、设备在线率提升3–5%,并延长电芯寿命15%。目前相关技术已获80余项国内专利和10余项国际专利,覆盖AI电芯、温压传感、EMS算法核心环节,构建完整知识产权壁垒,提供自主研发的独家可靠方案。
郭庆明此次除了带来领先的储能技术,也分享了德赛电池的开放合作理念。在解决方案层面,德赛电池提供灵活的选择:既可选用具备“主动安全AI”能力的电芯或标准化电池模块,也可采用覆盖全链的“主动安全系统方案”,以获得全面保障与定制服务。“我们目前正在跟便捷光储能和家庭储能的头部企业联合研发全球首款采用主动安全电芯的产品。”郭庆明说。
针对储能安全问题,郭庆明指出,单一企业的力量难以系统应对。他倡议联合行业伙伴与专家,共同构建开放的“储能安全数据库”,以高质量数据驱动技术演进与标准提升。此举旨在超越简单数据共享,打造一个融合智慧、共创价值的行业生态。相信通过此类深度协同,各方不仅能共同筑牢储能安全防线,更有能力开创一个更安全、高效与可持续的储能新阶段,共享技术创新所带来的长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