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农产品交易“月老” 为农户和市场牵“红线”

http://ddx.gubit.cn  2023-06-12 09:23  农 产 品(000061)公司分析

转自:农业农村部网站

66日,芒种时节,又一轮农忙开始了。在重庆市黔江区鹅池镇,村村旺农村电商平台运营中心总经理胡刚忙着穿梭于各个村子,调研辣椒产业发展情况,为接下来开拓订单农业业务的辣椒品类探路。

  “辣椒是原料型农产品,根据平台近年来掌握的供需情况看,市场上对辣椒的需求呈上升势头,尤其是泡椒型辣椒,所以继青菜头后,我们打算拓展辣椒‘订单农业’,两者还能实现轮作,老百姓更受益!”胡刚说。

  连着几天走访下来,当地3000多亩的种植面积,以及村民们对于种植的信心,让胡刚心中有了底气,便向当地提出了开展辣椒订单农业试点的计划,种植大户吴华山一听就心动了,这样我完全不用担心销售问题了,只管把辣椒种好就行!”200余亩辣椒订单种植试点合作顺利达成。

直面农产品交易困境

  “以前我是做商贸流通的,也做过一些农产品交易,但没有跟生产一线接触过。”胡刚说,自从进入“村村旺”,频繁与农户打交道,他才深刻体会到了小农户在对接大市场时的局限与困难。

2018年,市供销合作社启动市级农村电商平台村村旺的建设,胡刚全程参与了平台的搭建。

  “当时,我们走遍了所有区县,在生产一线走访农户,了解农产品交易的痛点。”胡刚说,大家想通过前期调研,找出传统生产方式与新销售手段的衔接办法,好让平台的建设与产销双方真正实现对接,让农产品线上交易更加简单、便捷、高效。

  “其实对种植户来说,普遍存在的还是种什么、卖给谁的问题。当时,有几个种植户都提到一件事:他们往往在生产之前就在为销售担心。”胡刚说,这让他意识到,无论是散户还是大户,在面对大市场时,判断能力都是不够的。要么盲目种植,找不到销路;要么产品达不到交易标准,卖不出去。

  然而在走访商超以及美菜网、美团等渠道商时,他却发现大家普遍反映的是货源不稳定,常常为交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担心。

  从供需双方看,农户不了解市场对产品的需求,盲目生产;渠道商难以组织散落在乡村的农户进行统一有序地生产,两者之间缺乏“沟通”的桥梁。因此,胡刚和团队很快明确“村村旺”的核心任务——为小农户和渠道商牵线搭桥。

  “简单来说,就是依托我们供销社的组织优势,一方面收集渠道商需求,一方面收集农户种植信息,通过平台为双方进行交易匹配。”胡刚说,按照这个思路搭建的“村村旺”平台于2019年正式上线。

连接小农户与大市场

  但这个匹配并不简单。

  胡刚说:“农产品其实是一种非标准产品,同样一种作物,不同的种植区域、品种、技术,种出来的农产品往往大小不一、外观不一、品质不一。但要进入市场交易,它就必须从产品成为一个合格商品,在各个维度上符合不同购买者的不同需求。”

  因此,在“村村旺”平台上,种植户会将自己的种植信息做详细发布,比如品种、面积、产品细节描述等,渠道商则会发布自己的购买需求。

  有了这些信息作支撑,交易就变得简单。

  去年11月疫情期间,村村旺曾接到来自菜划算平台发来的订单,急需2万斤长白萝卜和白菜,用于给一线防疫人员提供餐食,要求在次日早上7点之前送达。

  “他们当时给的交售标准分优质等级、普通等级和食堂等级,这些都是企业用语,发布出去种植户是看不明白的。”运营中心副总经理陈雨立即组织团队成员第一时间对这些标准进行细化,以长白萝卜为例,除了无腐烂发霉、无黑心、黑斑、发黄、无严重机械伤等要求外,优质等级要求不允许开裂和断裂,普通等级要求开裂和断裂比例不超过5%等等。

  接着,团队的人员通过“村村旺·农服通”系统,从种植户上传的种植信息中进行筛选和匹配,很快联系上距离中心城区最近的合川、梁平、铜梁、潼南4个区县的蔬菜基地,组织村民连夜砍菜、分拣、装车,赶在交付时间内将新鲜蔬菜送到了菜划算仓库。

  目前,“村村旺·农服通”系统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可提供信息发布、定制交易、供应采购、物流仓储、质量追溯、农村金融等服务,全市农户信息登记入库2万余户,注册企业6000余家。让万千小农户成功对接上大市场。

“订单农业”的探索与推广

  单单做好供需对接,农产品销售难题仍无法完全破解。2019年底,梁平青菜头滞销的情况让陈雨至今印象深刻。

  当时,梁平区紫照镇基层农民合作社发动周边乡镇发展青菜头1000多亩,产量近2000吨。由于没有销售渠道,他们向村村旺发起求助。

  “万幸,在那之前我们已经跟涪陵榨菜集团建立了合作,发展青菜头‘订单农业’。因此在对产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合格后,就全部收购了。不然,在没有合作关系的情况下,这笔交易就无法达成,损失在所难免。”陈雨说。

  所谓“订单农业”,就是通过与大型农业产业化企业合作,签订种植订单,然后按照要求组织农户有计划地开展生产。这种以销定产的模式,直接从生产前端解决了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问题,不仅能让企业有稳定原材料供应,也让农户收益有保障、可预见。

  因此,这种模式一推出就受到种植户欢迎,如今“村村旺”的青菜头“订单农业”已覆盖重庆永川、梁平、合川等10个区县以及四川、贵州等地,总面积达到13万亩,给农户的保底收入价是每吨800元。以每亩平均2吨的产量计算,农户签下1亩的生产订单后,意味着最少能收入1600元。

  为了更进一步降低农户成本,激发农户种植热情,去年“村村旺”还在永川、铜梁修建2.1万吨的窖池,让农户可以就近交售。永川种植大户李幸辉算了一笔账:把青菜头从永川运到涪陵,1吨运费要100多块钱,今年就近送到永川的窖池,每吨只要20多块,运费成本降低100多元。

  青菜头“订单农业”的成功开展,让“村村旺”有了更进一步的想法,因此才有了胡刚近日的黔江之行。“我们希望能依托平台的渠道资源,不断拓展‘订单农业’新品类,通过四季轮作,让土地实现高效利用,农户多增加几笔收入,企业能生产出更多优质产品供给消费者,实现多方共赢。”胡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