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海直年赚3亿股价涨2倍 运营84架航空器布局低空赛道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汪静
中信海直(000099.SZ)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
3月17日,中信海直公布2024年年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6亿元,净利润3.03亿元,二者均创下历史新高。
作为主板上市的通航领域唯一企业,2024年,中信海直共运营84架航空器。海上石油服务一直是公司主要收入来源,第一大客户中国海洋石油集团以14.52亿的销售额占中信海直年度销售总额的67.10%。
近年来,低空经济迎来重要发展机遇,中信海直也有布局,有望打开成长空间。
业绩创下新高
根据年报,中信海直2024年营业收入为21.6亿元,同比增长9.8%;净利润为3.03亿元,同比增长26.8%;扣非净利润为3.01亿元,同比增长43.1%。
过去几年中信海直业绩在波动中增长。2020年至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5.58亿元、16.81亿元、17.98亿元、19.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18亿元、2.46亿元、1.94亿元、2.39亿元。
其中,2020年公司营收同比下滑,2022年净利出现下滑。直到2023年,国内通用航空行业进入加速发展期,中信海直主营业务收入增加,保障了业绩稳健增长。
在2024年业绩创下新高后,2025年度中信海直经营计划为:力争实现营业收入23亿元,并继续优化降本增效,实现净利润提升。
作为主板上市的通航领域唯一企业,海上石油服务一直是中信海直主要收入来源。2024年,中信海直在渤海湾地区成功保障5架直升机海油服务,创历史新高;调配机源,成功维持东海100%市场份额。
2024年,公司通航运输服务实现营业收入21.29亿元,营业收入占比达到98.41%。
需要关注的是,中信海直前五大客户之中,第一大客户中国海洋石油集团以14.52亿的销售额占中信海直年度销售总额的67.10%。报告期内,公司中标中国海洋石油集团的直升机服务合同金额达到15.39亿元,应收账款回款13.5亿元。
二级市场上,中信海直受到低空经济概念影响,股价大幅上升。
2024年2月,中信海直股价最低报7.17元/股,年内最高涨至33.74元/股;进入2025年公司股价有所下滑,但仍处于高位,截至3月18日收盘报25.6元/股,一年涨幅达到257%。
加码低空经济领域布局
公开资料显示,中信海直系中信集团旗下公司,是中国通用航空业首家及唯一一家主板上市公司。
目前,中信海直是中国规模最大的通用航空企业,拥有亚洲最大民用直升机队,具有通用航空全业务运营资质和能力。公司的业务遍布中国三大海域和全国主要城市,是国内通用航空业务涉及地域最多、保障能力最强的通用航空企业。
2024年,中信海直共运营84架航空器,机队运营的主要机型包括空客直升机公司生产的EC225、EC155、AS332、KA32等型号直升机,同时配置美国西科斯基生产的S92、意大利莱奥纳多公司生产的AW139等机型。中信海直还在四川、河南安阳、海南等地部署无人机共11架,运营深圳南头、天津塘沽、湛江坡头、海南东方等4个直升机场。
在年报中,中信海直还多次提起低空经济。
从市场规模来看,低空经济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预计至2025年,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突破3.5万亿元。
中信海直表示,低空经济迎来重要发展机遇,国家政策的支持使得公司在业务拓展上取得显著成效。公司积极参与低空经济的多元化业务探索,包括“低空+文旅”“低空+医疗”等新模式,努力成为行业的引领者和标准制定者。
低空经济的兴起为公司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报告期内公司推动央地合作,谋划区域布局,在珠三角、长三角、新疆、四川、湖北等多个地区打造包含运营服务、空域管理、维修保障、机场运营等业务在内的区域综合性运营服务平台。
在具体业务变动方面,中信海直成功主办了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研讨会,推出了低空出行服务平台,并实现了多个航线的常态化运营。同时,公司还开启了无人机业务,与中海油合作开展海管巡线业务,显示出在新兴领域的布局和发展潜力。公司在应急救援领域的参与也显著增强,执行了多项重要救援任务,展现了其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担当。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