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冲港股上市,家电巨头美的集团加码海外市场
蓝鲸财经记者 王健文
4月29日晚间,美的集团再度递表港交所,联系保荐人为中金公司和美银证券。2023年10月24日,美的集团首次递表港交所,但在此后的6个月中未能通过聆讯。若能成功在港上市,美的集团将实现“A+H”两地上市。
美的集团是一家覆盖智能家居、新能源及工业技术、智能建筑科技、机器人与自动化等业务的科技集团,业务矩阵涵盖ToC与ToB两端。
根据美的集团此前发布的公告,公司拟在H股发行不超过10%的股份,以目前公司接近4900亿元的市值计算,美的集团10%的股权价值在490亿元上下浮动。
从账面上看,美的集团并不缺钱,但在国内家电市场饱和的背景下,公司智能家居业务增长缓慢。在此背景下,公司选择赴港上市,或意在加码出海寻找新商机。
账上资金充裕仍上市募资
1968年,何享健在广东顺德创立了美的集团的前身,最初,公司主要从事塑料与金属制品的生产,直到1980年才正式进入家电行业,1993年,公司在深交所上市。
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美的集团的收入分别为3433.61亿元、3457.09亿元、3737.10亿元;净利分别为290.31亿元、298.12亿元、337.47亿元。
在美的集团的诸多业务中,智能家居是公司的主要业务。2023年,公司智能家居业务的营收占比为65.9%,商业及工业解决方案业务的营收占比为26.2%。
按照2023年销量及收入计算,美的集团是全球最大的家电企业,销量约占全球的7.9%。公司的家用空调、洗衣机、冰箱产品的销量均位居全球前三名。
不过,从账面上看,美的集团并不缺钱。截至2023年年末,公司持有的货币资金余额约为816.74亿元,占总资产的比重达16.80%。与之相比,公司的短期借款余额约为88.19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余额为144.58亿元。作为最早一批登陆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美的集团不断向资本市场要钱,Wind数据显示,自上市以来,公司累计发行过26只债券,共计募资575亿元,但目前已有超570亿元的债券完成还本付息。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的集团赴港上市,显然并不仅仅是瞄准了融资款。从募集资金用途上看,公司赴港上市,或是为了加码海外业务,在港交所上市也有助于提升公司在海外市场的知名度,加快海外发展步伐。
招股书也验证这一点,此次美的集团的上市募资主要将用于全球科技研发、智能制造体系的持续建设及供应链管理的升级、完善全球销售渠道和网络,提高自有品牌的海外销售以及用于运营资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向海外要增长?
事实上,美的集团的出海之路起步很早。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的集团的出海业务就开始起步。不过,在进行出海业务之初,公司主要是为海外大品牌厂商提供OEM、ODM服务,为GE、松下、LG、东芝等国际家电巨头生产代工产品。
但做代工仅仅是美的集团谋求出海的一个跳板,在通过代工业务积累技术和出海经验后,2006年,公司开始在海外投资建厂,推动自由品牌出海。此外,公司也开启“爆买”模式,先后收购了东芝家电业务、德国库卡机器人、意大利空调品牌Clivet等,加速在海外的布局。
根据美的集团2023年年报,公司的业务遍及全球200多个国家与地区,在海外设有17个研发中心与21个主要生产基地,遍布十余个国家。
对于出海业务,美的集团踌躇满志,曾放出豪言称,到2025年,公司海外销售收入要突破400亿美元(接近2900亿元人民币),国际市占率达到10%。在东南亚区域要做到第一,北美则要进入前三。
但目前看来,这一目标似乎难以达成。
2017年,美的集团业绩大增,全年营收增速超50%,公司海外业务的营收也首次超过千亿。但此后直到2023年,公司的海外营收才突破1500亿元。
美的集团年报显示,2023年,公司海外业务的营收约为1509亿元,同比增长幅度为5.79%,营收占比也降至40.56%,较2022年下滑了0.92个百分点。若想在2025年达成海外收入超400亿美元的目标,两年内公司海外营收需要接近翻番。
此外,美的集团在海外的业务仍然以代工为主。招股书显示,目前美的集团智能家居的出海业务,既包括OEM/ODM代工业务,也包括自有品牌出海。但2023年,公司代工产品的占比仍达到了61.59%,自有品牌占比不到40%。与之相比,早在2019年,海尔智家就宣布海外业务自有品牌占比接近 100%。
在此背景下,美的集团在募资用途中着重强调了加强全球研发与自有品牌建设,而这或将成为未来美的集团业务发展的重点。
美的集团董事长、总裁方洪波也给予了海外业务更大的期待。在今年年初的一次演讲中,方洪波表示,未来美的在海外市场要坚定OBM(原始品牌制造商)优先战略,加大资源投入,加强研发、制造、市场、服务等全价值链的本土化布局,完善基础设施与能力建设,构建第二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