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产业报国新篇章 长虹向新有为

查股网  2024-09-30 06:35  长虹华意(000404)个股分析
  • 长虹新能源智造工厂。长虹新能源智造工厂。
      长虹爱联科技物联网模组智造生产线。  长虹爱联科技物联网模组智造生产线。
    长虹控股集团。长虹控股集团。
      长虹华丰科技全球首套连接器外观缺陷智能全检测系统生产线。  长虹华丰科技全球首套连接器外观缺陷智能全检测系统生产线。
    长虹空调智能工厂数据控制中心。长虹空调智能工厂数据控制中心。

    □每文 (图片由长虹控股集团提供)  一个车间,透视转变——行业首条“5G+工业互联网”智能电视大规模定制生产线,可同时生产6个种类、1100台产品。而44年前,企业的第一条彩电生产线,还要依靠人工插件、自动焊接,机械、手工混合传递。  一组排名,彰显实力——企业改革发展屡创佳绩,居四川省数字经济企业第一位、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第十三位。2024年长虹控股集团(以下简称“长虹”)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企业”名单,成为四川省唯一入选的地方国有企业。  两个“一”,仅仅是长虹“成绩单”的一角。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新时代新征程,如何向新有为,再谋进位?  长虹正奋力作答:宽处谋布局、细处求精益、高处争独到,始终牢记“国之大者”,践行产业报国初心使命,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这是应对时代大考的方法论,也是企业历久弥新的韧性密码。宽处谋布局 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1958年,四川绵阳,城郊的一片农田之中,长虹的前身“780厂”开始筹建。第一批长虹人满怀报国之志,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于此。  从创立之初,产业报国便深深刻在长虹的基因之中。  厂房基建材料严重短缺,就用砖木结构代替图纸上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用陶瓷管代替铸铁管、用竹钉代替铁钉等;关键的木材严重短缺,就组织200余名职工到平武深山伐木、运送,再扎筏经涪江漂流到绵阳……  砥砺奋进,玉汝于成。长虹人发扬艰苦奋斗、敢为人先、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精神,为中国航空机载特种产品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企业的发展壮大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我国制造业的沧桑巨变。长虹的发展,始终和国家发展紧密相连。  至今仍有老长虹人记得1986年长虹18英寸彩电上市时的盛况:要货的商家差点挤破销售处的门。  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浪潮奔涌,响应国家号召,长虹开始研制民用电视机。从“试制电视机”到“自制电视生产线”,再到“引进自动化彩电生产线”和“兴建彩电工程”,面对外资品牌彩电,长虹提出“产业报国,以民族昌盛为己任”,凭借优质实惠的大屏幕彩电,让千万家庭提前数年看上了质优价廉的大彩电。  如今,长虹已发展成为集智慧家居、数字经济、医疗健康、新能源等产业为主的千亿级跨国企业集团,产品和服务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5亿用户。  从期初立业,到彩电兴业,再到如今产业“遍地开花”,宽处谋布局,长虹经历了什么?  “作为一家身处内陆、充分竞争型国有企业,长虹坚守‘科技长虹、产业报国’,持续不断地转型发展。”长虹相关负责人感叹,企业的每一轮转型发展,都像一场博弈:既是时代期许下对过往的更新,也是产业之间相对坐标的重塑。  2023年,长虹领导班子调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长虹提出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长虹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坚持战略驱动,牵引强化主责主业,进一步优化完善产业布局。  高质量发展新版图已初步构建。做强做大智慧家居、特种装备两大成熟产业,做优做强数字、新能源两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机器人、医疗健康等培育产业。  多个产业领域已现“隐形冠军”。长虹智能家电全球年出货量超3400万台(套);冰箱压缩机年出货量超7500万台,连续11年保持全球第一;碱性电池产销规模位居全球第四;高速背板连接器、轨道交通电源系统、物联网模组等多个产业细分领域居全国第一。  “企业航母”顺势启航。2023年6月27日,长虹旗下的四川华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丰科技”)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敲锣上市,标志着长虹在资本市场已经形成“7+3”的新局面,即7家上市公司及3家新三板挂牌公司,初步建成一艘以产业和资本双向赋能的“企业航母”。  新时代新征程,长虹正专注主业做强做优做大,奋发有为、步履坚实,再上新台阶。细处求精益 智能制造注入新动能  红蓝相间的电池,以每分钟最高750只的速度下线,紧接着,智能机械臂和AGV无人搬运车展开一场“接力”,将新鲜“出炉”的电池送往老化箱内,等待48小时的高温检验。  在四川长虹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虹新能源”),从每分钟下线300只的进口生产线到每分钟下线750只的自制碱电高速生产线,纪录的刷新,历时22年。  5G+AI视觉检测、5G+AI自动质检、5G+AGV自动运输、数字孪生……方寸之间,数智技术帮助企业实现人效提升25%,废损率下降30%—50%,关键质控100%。  长虹新能源是长虹积极推动“智改数转”的切片之一。“制造是长虹的根,积极推动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精益求精,是发展大势所趋。”长虹相关负责人的话掷地有声。  随着行业竞争局势的日益激烈,“智改数转”成为各制造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行走在长虹,智能制造无处不在,形成企业向“新”的注脚。  长虹智慧显示数字工厂,不同型号、不同尺寸、不同功能的电视,可以根据订单情况“前后脚”下线,万人机器人保有量达711台,订单交付周期缩短至11天,商业库存周转率提升145%,库存成本节省近1亿元。  长虹华意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转子自适应精确装配设备通过AI视觉分析和智能检测,让压缩机检测准确率降至30ppm、生产节拍跃升至5.2秒/件,大幅领先行业。  华丰科技,新生产出的连接器依次通过15个工位,由2000万像素的工业相机阵列拍下产品细节,传输到人工智能“大脑”后自动分析判断产品质量,检测准确率提升至99.9%……  从点到面,作为工信部首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企业,长虹加快推进全球22个制造基地、65个制造工厂实施“智能化升级改造”,推动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运营质效大幅提升,近两年已完成2500台(套)设备智能化更新、131条生产线升级。  一子落,全局活。答好关乎企业命运的必答题,更要下好区域视角下的发展大棋局。  长虹不仅自身实现了“智改数转”,更为全国相关企业提供了转型样板。2023年,长虹建成四川本地企业首个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已实现工业设备传感连接8.2万台、工业模型8000个,构建工业APP2700个,赋能多个行业领域近3000户企业。  就在不久前,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的2024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100强排行榜中,长虹名列排行榜第62位。当下,长虹正与绵阳共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共享服务平台”,2026年前,将协同推进完成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1000余家。  新时代新征程,长虹正全力打造“国家级数字领航企业”,赋能千行百业,注入新动能。高处争独到 创新发展焕发新生机  聚焦主责主业拓宽空间,向外突围;着眼智能制造做精产业,向内提质。走过千山万水,仍要跋山涉水,长虹人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向上跃迁的后劲,从何而来?  9月6日,2024年德国柏林国际消费电子展上,长虹成为全场焦点:开展首日,全球首款沧海智能体AI TV和行业首个白电垂域大模型——长虹美菱智汇家AI大模型正式发布。长虹又一次走在行业前列,AI家电可以像真人一样实现对话,好用更好看。  就在展会前一个月,由长虹旗下的中玖闪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FLASH放疗设备在全国范围内首次进入医院,标志着可实现“秒速”治疗、瞬间杀死癌细胞的FLASH放疗设备即将进入临床试验。  “掘新”老本行,“上新”新赛道。新时代新征程,长虹用“创新”二字,打响了一场抢占独到性与制高点的突围。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企业日益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主体,作为其中的骨干中坚力量,长虹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产出沧海智能体AI TV、FLASH放疗设备等一批创新成果。  长虹旗下的四川爱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爱联科技”),一个个长方形的大型机组内,两条机械臂在程序指挥下彼此配合,伸缩旋转于各种精密组件之间,加工完成的各类联接模组依次被卷积起来,等待下线。  平均每三年的研发投入强度超6%,2023年末科技人才占比超30%——在爱联科技,创新已成为增长背后最亮眼的“底色”。他们自主研发的星闪物联网模组,传输时延仅有1毫秒,最多可同时联接4096个设备,支持分米级定位,为物联网提供更好的联接体验。2023年11月,长虹在科博会上发布的首款星闪电视,就是搭载的爱联星闪模组。  不只是爱联科技。2023年,长虹研发投入超32.6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5.48%;而2024年一季度,研发投入达7.9亿元,同比增长15.5%。数字的提升恰恰说明,创新已成为长虹的一种行动自觉。  创新家底不断夯实。构建形成“应用基础技术、共性技术、产品与制造技术”三层技术创新体系,拥有国省级创新平台49个、专精特新企业19家。  创新模式不断升级。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双轮驱动,深化产学研用合作,与电子科技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高校、院所、企业深化合作,与电子科技大学共建智能机器人等5个联合实验室,创新成果加速转化。  创新成果不断涌现。FLASH放疗设备、量子动态绝对重力仪、高速背板连接器等一批重大项目取得关键技术突破,推出全球首台人工智能“云帆”大模型电视、200英寸巨幕激光影院、“新氧舱”全无尘新风空调等一批新产品,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等30余项国家级和行业科技创新奖项。  “为构建公司产业长期技术竞争优势,长虹将进一步强化产学研合作在企业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寻求产业投资机会,丰富长虹产业生态,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虹相关负责人表示。  关键之年,必建有为之功。带着生而厚重的底色,长虹将坚守产业报国初心,向新有为,朝着“世界一流电子信息科技企业集团”目标奋力迈进,为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不断贡献长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