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国投定增38亿,夯实“头雁”地位!
临近节气“惊蛰”,象征着新生、希望和活力的“春雷”已抢先降临信托行业:3月3日,陕西省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陕国投”,股票代码:000563)发布公告,拟通过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募集资金不超过38亿元,募集资金全部用于补充资本金。这是继2022年35亿元定增后,这家全国首家非银上市信托公司的又一次“自我加码”。
202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金融监管总局《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信托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提出深刻把握信托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涵,立足受托人定位,更好发挥信托机制功能作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信托行业“三分类”新规落地、非标压降与风险出清并行的关键节点,陕国投的资本动作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资本规模扩张,更如一记“春雷”,为行业转型与区域金融发展注入新动能。
横向对标:注册资本跃升,
跻身“第一梯队”
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截至2024年6月末,信托公司平均注册资本为48.31亿元,其中头部机构注册资本超百亿,而注册资本低于30亿元的中小信托公司占比仍超四成。
陕国投此次定增若顺利完成,注册资本将从51.14亿元增至约62亿元,超越行业均值30%左右,注册资本排名将居行业中上游水平,预计将与华能信托(注册资本61.95亿元)、粤财信托(注册资本62亿元)等机构比肩。这一数据背后,是信托行业“马太效应”加剧的缩影:资本实力已成为展业合规性、业务创新资质与风险抵御能力的核心门槛。
“信托公司净资本与风险资本必须‘双达标’,否则融资类额度、创新业务牌照都可能受限。”一位行业分析师指出。2023年实施的《信托公司监管评级与分级分类监管暂行办法》将“资本要求”权重提升至20%,进一步强化资本金对展业空间的约束。此次增资后,其风险缓冲垫将进一步增厚,为标品投资、资产证券化等低资本消耗业务腾挪空间。
上市信托“含金量”显现
在陕国投高调推进38亿元定增之际,另一端的中小信托公司正在股权流转市场上经历寒冬。2023年以来,全国产权交易所挂牌的信托公司股权转让项目中,超过六成遭遇流拍或折价,部分标的甚至经历三轮降价仍无人问津。这一冷一热的资本图景,折射出信托行业分化加剧的残酷现实,更凸显上市信托公司的“护城河”价值。
一方面是估值溢价。2022年陕国投定增发行价3.06元/股,发行价格等于发行前最近一期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而同期非上市信托股权拍卖普遍折价30%以上;另一方面表现在融资效率上,从董事会预案到证监会批文获取平均耗时9个月,远快于非上市机构增资需12-18个月的审批周期;除此之外,股东结构优化也是“上市信托”的独特价值,引入社保基金、险资等长线投资者,而非上市信托增资仍依赖原有股东“输血”或以未分配利润转增注册资本金。
“非上市信托补血难本质是商业模式坍塌。”行业分析师指出,传统非标业务收缩导致ROE(净资产收益率)持续下滑。在此背景下,资本补充能力成为生存分水岭。
上市信托可通过定增、可转债等多工具滚动补血,陕国投近十年股权融资超127亿元,而非上市机构依赖利润留存。同时在风险处置资源方面,上市平台可通过资本公积弥补亏损,而非上市机构多陷入“亏损-资本抵补-展业受限”恶性循环。
这场资本博弈的背后,是信托业价值评估体系的根本性重构。2018年前,一张信托牌照估值可达200亿元,如今已跌至50亿-80亿元区间。取而代之的,是资本市场对“持续资本赋能能力”的定价。
显然,上市平台正在重构信托业的估值坐标系。当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精耕细作”,资本市场的透明度约束、流动性支持和创新容错机制,成为转型期最稀缺的资源。陕国投的连续增资,恰是这场“含金量革命”的鲜活注脚——在这里,资本不仅是数字的堆砌,更是重塑行业游戏规则的密钥。
三重价值:区域赋能、
行业示范与长期主义
时隔三年再增资,意义何在?可以从区域、行业和自身三个视角出发观察。
从区域发展看,此次定增可以称之为陕西金融“压舱石”再升级。
作为地方金融国企,陕国投承担着支撑区域经济的发展使命。此次增资恰处在“十四五”规划与“十五五”规划的交界年,其背后是陕西发展规划中“金融强省”战略的落地,在《募集资金使用的可行性分析报告》中,陕国投指出“公司积极践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理念,充分发挥信托横跨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实体经济功能优势,通过贷款融资、股权投资、产业基金、股债结合、投贷联动、资产证券化等多元灵活方式,不断引导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流动。为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更新、制造业升级、‘专精特新’科技创新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发展、文旅产业、绿色产业发展等领域持续贡献力量。”
“增资后,陕国投将成为陕西国企改革与产业升级的重要资本抓手。”行业分析师指出,其“服务信托+产业投资”模式,或为西部省份破解“金融资源外流”提供新范式。
从行业视角看,则是一次从“规模竞赛”到“质量突围”的转型之战。
在信托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陕国投的增资路径无疑具有标杆意义。一方面坚定行业转型信心,发挥资本“价值发现”的功能,让全社会对于信托行业价值的认识再提升;另一方面锚定转型方向,从业务结构优化、科技投入加码到人才战略升级。信托业正从“资金池驱动”转向“资本+能力驱动”,陕国投通过增资夯实投研、科技与风控底座,为行业探索出一条“资本集约型”转型路径。
从陕国投自身发展视角看,基于“长期主义”构筑“第二增长曲线”,则是打造“百年信托”的必由之路。
根据预案,本次定增将重点提升三大方向业务能力:
服务信托:扩大预付资金管理、担保品服务等账户服务类业务;标品生态:完善“固收+”产品线,布局REITs、碳中和债等创新品种;数字化基建:升级智能投顾系统,搭建家族信托专属服务平台。“信托向哪里去”的行业指纹有了更为精确的“陕国投答案”。
陕国投的定增故事,折射出信托业的深层变革逻辑——从“规模扩张”转向“资本精耕”,从“影子银行”蜕变为“服务实体与财富管理的专业平台”。
当38亿元资本“春雷”乍响,行业看见的不仅是又一家头部机构的崛起,更是背后的“新信托叙事”,也是告别粗放增长、拥抱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正如一位投资人所言:“信托业的未来,属于那些能用资本讲好‘服务+专业’故事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