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 泸州老窖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查股网  2024-06-07 11:56  泸州老窖(000568)个股分析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中华文脉绵延不绝。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蕴含着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密码和动能。2017年起,国务院将每年6月的第2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6月8日,是我国第8个文化与自然遗产日,活动主题为:保护文物,传承文明。

▲泸州老窖营销指挥中心

在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百花园中,中国酒文化独树一帜,是华夏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白酒行业唯一拥有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活态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企业,泸州老窖正在通过一系列具体举措和活动的落地,让保护文物、传承文明真正落到实处。

向内深挖 传承保护活态文化遗产

白酒是中国传统工业的典型代表,是集物质与精神于一体的活态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

泸州老窖是从明清36家酿酒作坊群发展起来的国有大型骨干酿酒企业,拥有始建于公元1573年、至今连续使用451年的1573国宝窖池群,和自元代传承至今24代、700年的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1996年,1573国宝窖池群被颁布为白酒行业首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创了中国文物保护在酒行业的先例;2006年,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后,1573 国宝窖池群更是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1573国宝窖池前,泸州老窖酿酒人正在进行糟醅出甑

2013年,泸州老窖百年以上酿酒窖池群、16个酿酒古作坊及三大天然藏酒洞,一并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泸州老窖窖池群及酿酒作坊,先后入选工信部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项目名单。时至今日,白酒行业中仍在持续酿造的文物保护窖池中,90%以上在泸州老窖。

▲泸州老窖窖池年代与编号标识

为了传承宝贵的文化遗产,泸州老窖开展了大量的保护工作。早在1995年,泸州老窖就对具备历史文化价值的酿酒作坊进行修缮,并修建酒史陈列馆,展出大量图片、资料、实物。在过去的十几年间,泸州老窖每年都会投入专项维护经费,用于老作坊、窖池群及周边环境的整治、维护等工作。2022年初,全新升级的泸州老窖博物馆正式开馆,让人们可以透过文化遗产直观领略中国文化之美。

▲泸州老窖博物馆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恰逢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不断代传承第700年,泸州老窖通过丰富多元的活动展示非遗文化魅力,进一步推动非遗融入人们的生活。如举行“泸州老窖·国窖1573封藏大典”、 泸州老窖“怀玉杯”酿酒技能大赛、“春江酒月夜”中国酒城·非遗之夜等众多活动,助力非遗文化永续传承。

2024年3月,泸州老窖入选2023-202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非遗传承保护结出硕果累累。

拥抱变化 以“数智”创新焕活文化遗产

随着时代变革和科技发展,传统酿造产业正迎来日新月异的智能化浪潮。泸州老窖守正创新, 积极拥抱最新科技,让传承数百年的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活力。

▲泸州老窖黄舣酿酒生态园区

2019年,泸州老窖建成黄舣酿酒生态园。在这里,配料、润粮、拌料、上甑、摘酒、发酵等传统酿制技艺的各个环节,与智能科技实现了深度融合。通过将大数据采集的优秀工匠的技艺参数输入工业机器人,高效、低耗、优质、稳定地满足“配料精准、拌料均匀、轻撒匀铺、探汽上甑、量质摘酒”等传统酿酒工艺的要求,实现了酿造过程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让传统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泸州老窖智能包装中心

2024年1月,泸州老窖智能包装中心正式启用,这是白酒行业首家灌装速度最快、质量检测最严、智能化水平最高、数字化水平最高、技术创新最多的“灯塔工厂”。智能包装中心项目和黄舣智能化酿酒生态园共同构建了数智化生产体系,实现了传统工艺与高新科技的无缝链接。

坚守初心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作为底蕴深厚的名酒企业,泸州老窖通过对白酒文化遗产的保护,让活态传承生生不息,也让非遗浓香世代可享。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当下,泸州老窖酿酒人坚守初心,悉心守护“活态双国宝”深厚的文化积淀,让人们看到泸州老窖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守护、对传统工匠精神的坚守,以及对中国白酒行业的担当。

▲泸州老窖黄舣酿酒生态园区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其对于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天的泸州老窖,既拥有古老珍贵的文化遗产“活态双国宝”,也拥有能代表行业最高智能化酿酒水平的黄舣酿酒生态园。无论是“最传统”还是“最创新”,都来源于泸州老窖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1573国宝窖池群,始建于公元1573年,连续使用至今已有451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泸州老窖将继续深入挖掘自身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的丰厚内涵、不断给予白酒传统文化更多活力,让文物“活”起来,让非遗“活”起来,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为传统文化的可持续传承探索新路,让文化遗产散发出更加澎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