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马”号:可在4500米深海作业
高端无人深海装备、超深海能源探测及采集引燃关键技术、战略性清洁新能源……本次“源火”采集的背后是“中国理论”“中国技术”“中国装备”的凝结。
“海马”号是“十二五”国家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的标志性成果,实现了我国在大深度无人遥控潜水器自主研发领域“零”的突破。在“海洋地质二号”的甲板上,记者见到了“海马”号。这台机器整体重量为6吨左右,长3米、高2.2米、宽1.8米。在水下,“海马”号能基本保持零浮力状态,它共有4个垂直推进器、4个水平推进器,来帮助“海马”号在深水中游动。此外,“海马”号的前端有两个机械手,同时还配有广角摄像机、高清摄像机和照明设备。
“海马”号的顶端有一个“蘑菇头”,“蘑菇头”可外接一条长长的缆绳,这条缆绳用于连接船舶和“海马”号,可以给“海马”号提供电力和指令,通过缆绳内的光纤,船舶上的科研人员还能看到“海马”号摄像机拍摄的实时海底画面,人们也形象地称呼这条缆绳为“脐带缆”,正因如此,“海马”号可以实现24小时不间断的海底作业,已成功执行700多次科考下潜任务,可谓“劳模”。
“服役”10年来,“海马”号最有名的发现则是“海马冷泉”,这一冷泉生态系统位于南海北部陆坡100多海里,于2015年3月首次被“海马”号发现,故将该“冷泉”命名为“海马冷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