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港防城港码头以“绿港红心”党建联盟引领绿色发展

查股网  2024-05-23 19:31  北部湾港(000582)个股分析

转自:中国环境网

吊车林立,巨轮穿梭,位于防城港市的中国西部第一大港——防城港海岸线绵延曲折,全长达584公里,是天然的深水良港。近年来,防城港牢牢锚定北部湾港“一轴两翼”发展布局,扎实推进港口码头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扩绿,重拳整治生产作业粉尘、雨污水,坚定不移稳生产、固生态、促发展,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提供坚实保障。

党建引领“六联”模式,保障高效稳固治理。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大气环境研究中心党支部、防城港市生态环境局党总支、北部湾港防城港码头有限公司党委成立“绿港红心”党建联盟,共同打造“绿港红心”党建品牌,建立“六联”模式,推动政治理论联学、瓶颈问题联解、环保工艺联创、主题实践联动、党员队伍联建、作风纪律联抓,完善政研企高效沟通机制,助力政企树信心解难题,有力解决制约防城港码头绿色发展“痛点、堵点、难点”问题,保障高效稳固推进港区环境综合治理。

技术支撑精准治污,控源减排成效显著。针对港口码头扬尘污染、物料撒漏等痛点难点问题,“绿港红心”党建联盟单位加强业务指导帮扶和技术支持,推动防城港码头建设高18米、绵延14公里的防风网,研发精准化抑尘技术,构建了“防风网+智慧喷淋+苫盖”立体化防护屏障,结合“四边作业法”实施,从源头解决扬尘问题,实现港区颗粒物TSP年平均值47.02μg/m3,PM2.5年平均值14.36μg/m3,优于国家一级标准。此外,科学规划设置污水处理站,突出分区、分类、分质治理,构建“1拖N”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管理模式,实现污水就近处理、达标回用。统筹雨水收集回用和景观布置,因地制宜建设一座收集能力达40万立方米、具备雨水调蓄和参观教育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池,实现港区雨污水收集总能力达60万立方米,处理能力达到2280m3/h,出水水质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GB/T 18920-2020)标准,雨污水全面收集、处理回用和零排放。

防风抑尘网

港区中心生态池

数字赋能智慧监管,筑牢环境安全防线。为有效监管治理港口码头污水、大气等环境问题,实现实时、自动的环境监测,全面提升港口码头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监管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绿港红心”党建联盟单位共商共讨,推动防城港码头研发投用环境智慧监测系统,配置75套大气监测仪、19套水质在线仪以及3套海面溢油监测设备,实现港区粉尘、水质和港池海面溢油实时在线监测。目前,正在全力推进散货堆场精准化抑尘和雨污水智慧调度项目研发与应用,持续优化在线监控布点,增强环境智慧管控平台功能,推动环保管理向自动化、智慧化和无人化方向发展。

智能监控中心

节能降碳改造升级,能效领跑推动发展。随着港口码头环境的改善,“绿港红心”党建联盟单位顺势谋划港口码头绿色发展新文章,大力推动实施风、光、电等新能源项目,推动防城港码头建成全国首座自主设计的充换电站,换电过程用时不到五分钟,既高效便捷又节能低碳。配套各大小充电桩39套,在港作业新能源流动机械超过200辆,有效降低水平运输碳排放。各泊位岸电设施全覆盖,通过实施免费接用、优先靠泊等措施,实现来港船舶岸电能接尽接,有效降低靠港船舶碳排放。2023年,港区专业化干散货码头生产单位吞吐量可比综合能耗为1.74tce/万吨,码头生产单位吞吐量CO排放量平均值为0.39吨/万吨,达到行业先进值标准。

智能充换电站

新能源叉车

向海图强逐绿而行,同心守护碧海蓝天。“绿港红心”党建联盟单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服务临港经济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构建“党建引领、融合发展、共创模范”的党建新格局,引领企业污染治理能力再上新台阶,污染治理水平得到新提升,污染治理成效取得新突破,成为绿色港口建设标杆,助力防城港市打造“千里滨海红”特色党建带。2018年至今,防城港码头共投入环保资金超过10.2亿元,通过不断地优化提升改造,最终实现了“港口发展与码头建设、低碳创新、碧海蓝天”有机统一的绿色蝶变。2024年1月,防城港码头荣获“第一届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先进集体”称号;2024年3月,防城港码头19-22号泊位、400-401号泊位顺利通过中国港口协会绿色港口等级三星级评定,成为广西沿海首家三星级中国绿色港口。

荣获“第一届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