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制药战略转型开启新成长周期
● 本报记者 宋维东
东北制药相关负责人日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公司坚定不移推动战略转型,通过面向未来的创新研发和刀刃向内的管理改革,不断提升整体经营质量。下一步,公司将通过战略聚焦与精准投入,特别是要抓住收购鼎成肽源机遇,推动细胞治疗等创新成果商业化落地,不断积蓄发展动能,进一步增强内生动力与长期发展潜力,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推动公司开启新成长周期,实现从传统化学药领军企业向生物药龙头企业转型。
研发管线加速突破
东北制药作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近年来通过“创新药+仿制药”双轮驱动战略,构建了覆盖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及代谢、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领域的产品矩阵,不断增强发展潜力。同时,在创新药前沿领域加速战略布局,今年以来研发投入显著提升,直指肿瘤免疫治疗这一医药行业风口领域。
“公司于2024年完成了对鼎成肽源的收购,拿到了进入特异性细胞免疫治疗领域的‘直通门票’,在获得从早期研发到即将进入临床Ⅰ期产品管线的同时,还获得了特异性细胞免疫治疗领域的核心技术和成熟的研发团队。”该负责人说。
目前,东北制药已构建起覆盖TCR-T、CAR-T等前沿技术的自主研发体系,并针对胰腺癌、结直肠癌、胃癌、肝癌和脑胶质瘤等疾病开发了10余款肿瘤靶点细胞免疫治疗产品。公司研发的细胞免疫治疗产品商业化前景广阔。“这其中,主要用于胰腺癌、结直肠癌等恶性实体肿瘤治疗的DCTY1102注射液,有望成为全球第二款、国内第一款进入Ⅰ期临床研究的靶向KRAS G12D的TCR-T细胞药物。”上述负责人表示。
“生物药更多瞄向前沿医学领域,疑难杂症的治疗需要更多生物药做支撑,这是医药领域的‘蓝海市场’。”该负责人表示,仿制药则更多地满足群众基本用药需求。通过“仿创结合”的策略,公司在仿制药领域形成了产品质量好、综合成本优、市场地位高的竞争优势。
这种“创新药引领、仿制药支撑”的双轮驱动模式,既保障了公司短期业绩的确定性,又为长期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批准文号产品中,有243个品规属于国家医保品种,有120个品规属于国家基本药物品种,成为业绩稳健增长的压舱石。
精益管理提质增效
2018年,东北制药实施混改,加入辽宁方大集团,推行全新的管理模式、创效模式和激励模式,各项工作的开展更贴合市场竞争需求。近年来,东北制药持续发挥混改效应,不断增强发展紧迫感,在做好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的同时,充分融入辽宁方大集团体系,大力实施精益管理,全面提升运营质量和效率。
以控成本为例,东北制药在严格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眼睛向内更向外,强化对标对表,在与自身纵向对比的同时更与行业领先企业对标,通过提升产销平衡水平、提高生产线开工率、降低采购成本等举措,有效降低整体运营成本,确保既提质又增效。
今年以来,东北制药以精细化管理和结构优化为抓手,经营质量显著提升。一季度,公司销售费用同比下降20.5%,管理费用同步缩减,研发费用则同比激增88%。“‘两降一升’的费用结构,体现了公司对资源分配的精准把控。”该负责人表示,公司通过压缩非核心开支为利润腾挪空间;同时,聚焦创新药研发,加大投入力度,为未来发展不断蓄力。
目前,公司财务状况稳健,资产负债率不断下降,流动负债规模显著收缩,短期偿债风险进一步降低。
全球化布局纵深推进
一直以来,东北制药都是我国重要的药品生产与出口基地。近年来,公司充分发挥国际化基因优势,持续完善全球销售网络。凭借产品质量优势和渠道渗透力,东北制药主导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依托全球成熟的销售网络,公司重点推广产品维生素C及系列、磷霉素系列等在国际市场的份额稳步提升。
2024年,东北制药出口业务表现亮眼,全年实现海外销售收入9.02亿元,同比增长26.3%;同时,毛利率水平进一步提升。
该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公司直面国内外市场及行业政策变化,持续优化营销体系,围绕终端市场精耕细作,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稳步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
以原料药销售为例,公司将从终端客户开发、市场差异化、价格分级、客户提升等多维度全面布局,特别是针对维生素C及系列、左卡尼汀系列、磷霉素系列等市场竞争加剧、市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产品持续优化销售结构,加大取得CEP证书产品销售力度;集中力量开拓新市场,围绕自有产品深入挖掘国际市场潜力。
“国际市场为公司提供了更广平台和更多资源,全球化布局的出口结构又能有效分散单一市场风险,形成了公司可持续的创收能力,有力提升了东北制药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能力,进而推动公司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巩固并提升优势品种竞争力,为拓展更大国际市场提供保证,形成良性循环。”该负责人表示,公司将继续发挥研发优势和资源优势,推动更多品种走向国际市场,培育竞争新优势,将出口业务打造成新的效益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