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投能源金属】1-2月进口继续收紧,缅甸进口尚未恢复
(来源:CSC研究金属和金属新材料团队)
重要提示:通过本订阅号发布的研究观点和信息仅供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建投”)客户中符合《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参考。因本订阅号暂时无法设置访问限制,若您并非中信建投客户中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您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收、使用或转载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对由此给您造成的不便表示诚挚歉意,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稀土:据海关数据,2025年1-2月,中国稀土金属矿进口量分别7780.5、2886吨,同比增加40%,2月进口量环比减少63%,同比减少18%。中国进口的稀土金属矿基本来自美国,由于美国发展自主的稀土产业链,2024年自美国的稀土金属矿进口量缩减至5.5万吨。1-2月中国未列名氧化稀土进口量约4163吨,同比减少40%;其中,2月仅有1270吨,环比减少约60%。据SMM称,有消息称或将于4月下旬或者二季度末重新恢复进口,但矿商未得到任何可以恢复的消息,短期缅甸矿恢复供应仍有难度。稀土2025年第一批配额指标发放临近,若配额增速低于两位数,年内供需趋于短缺,持续去库支撑价格。近期建议关注稀土缅甸进口恢复、第一批配额落地情况。
锂:据百川盈孚,本周工业级碳酸锂市场均价为7.3万元/吨,较上周下降0.3%;电池级粗粒氢氧化锂均价为 7.0万元/吨,较上周持平。供给端,本周碳酸锂产量增幅放缓,仅个别新投产及复产企业贡献增量。当前锂矿价格高企压缩代工利润,外采原料企业加速资源锁定以维持产线运转。现货市场呈现结构性紧缺特征,锂盐厂普遍捂货惜售,新货报价维持高位。期货仓单量降至3.68万吨,但行业库存总量持续累积,主因厂商主动控销导致现货流通受限。伴随仓单集中注销期临近,部分库存或提前流入现货市场。中游贸易商积极出货,补货较为困难;下游维持安全库存。需求端,3月动力储能市场呈现差异化复苏,磷酸铁锂领域需求增量显著,三元材料仅头部企业订单回升。受镍钴价格上行挤压利润影响,部分车企开始评估铁锂电池替代方案。产业链采购延续头部集中特征,下游维持安全库存策略,原料获取仍以长协及客供渠道为主。资源端,国内锂资源自主可控意义凸显。
镍:本周LME镍价为16210美元/吨,较上周下降2.1%;上期所镍价为129190元/吨,较上周下降3.3%。本周SHFE镍库存3.24万吨,LME镍库存20.07万吨,合计库存23.30万吨,较上周增加0.4%。本周国内硫酸镍产量预计30450吨,较上周产量持平,开工率同步不变。周内硫酸镍原料短缺矛盾未解,成本价格维持高位震荡,但需要警惕需求端超预期疲软带来的回调压力,部分厂家生产暂未明显调整,市场整体开工尚可。海外新能源汽车市场有所修复,但三元因缺钴交付困难,部分钴企业采购印尼MHP弥补刚果缺失部分。
稀土&磁材:本周稀土价格下调。截止到本周四,氧化镨钕市场均价44.5万元/吨,较上周五价格持平;氧化镝市场均价168万元/吨,较上周五价格下调1.47%;氧化铽市场均价657.5万元/吨,较上周五价格下调1.5%。从供需基本面看,供应相对稳定,上游企业生产稳定,产量变化不大,原料端相对紧张,尤其离子型矿数量不多,价格居高,氧化物市场现货不多,企业出货压力不大,供应端对价格支撑尚可,且成本居高坚挺。需求预期尚可,下游磁材刚需补货为主,近期订单尚可,磁材大厂陆续招标,价格接受度尚可,且金属厂出货情绪坚挺,价格让步空间较小,磁材企业中长期订单稳定,短期新增订单继续观望。
风险分析:
1、全球经济大幅度衰退,消费断崖式萎缩。世界银行在最新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中预计2025年和2026年全球GDP增速为2.7%。该机构认为,随着通胀放缓和增长平稳,全球经济正在通往软着陆的道路上,但风险仍然存在。欧美经济数据已经出现下降趋势,若陷入深度衰退对有色金属的消费冲击是巨大的。
2、美国通胀失控,美联储货币收紧超预期,强势美元压制权益资产价格。美国无法有效控制通胀,持续加息。美联储已经进行了大幅度的连续加息,但是服务类特别是租金、工资都显得有粘性制约了通胀的回落。美联储若维持高强度加息,对以美元计价的有色金属是不利的。
3、国内新能源板块消费增速不及预期,地产板块继续消费持续低迷。尽管地产销售端的政策已经不同程度放开,但是居民购买意愿不足,地产企业的债务风险化解进展不顺利。若销售持续未有改善,后期地产竣工端会面临失速风险,对国内部分有色金属消费不利。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1-2月进口继续收紧,缅甸进口尚未恢复》
对外发布时间:2025年3月23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王介超 SAC编号:S1440521110005
郭衍哲 SAC编号:S1440524010001
免责声明
本订阅号不是中信建投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载内容均来自于中信建投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对报告进行的跟踪与解读,任何完整的研究观点应以中信建投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为准。订阅者若使用本订阅号所载内容,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而对其中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产生误解。提示订阅者应参阅中信建投已发布的完整证券研究报告,仔细阅读其所附各项说明、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
本订阅号发布的内容并非投资决策服务,在任何情形下都不构成对接收本订阅号内容受众的任何投资建议。本订阅号所载内容、意见仅供参考,亦不构成任何保证,订阅者不应单纯依靠本订阅号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订阅者应当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在任何情况下,中信建投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订阅者根据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做出的任何决策与中信建投或相关作者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