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米”容量翻倍 国产替代“换挡提速”——风华高科当好“链主”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筑基
记者 刘浩辉 通讯员 史富娟
在风华高科肇庆工厂的无尘车间里,直径仅0.25毫米的“工业大米”正以每秒200颗的速度高速下线。这颗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的介质层厚度被压缩至头发丝的1/150(约0.5微米),但电容量却是上一代产品的两倍。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这家拥有41年历史的国有企业打破国外垄断、破茧重生的不懈奋斗,更是其作为广东省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链“链主”企业的使命担当。
“链主”担当:引领产业筑基发展
近日,一位客户拿到风华高科的MLCC新产品进行测试时发出惊叹:“这产品去年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如今竟能对标国际标准!”
客户的震撼,是风华高科持续攻坚、技术跃升的最佳注脚。2023年,风华高科入选广东省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链“链主”企业名单,肩负起筑牢产业根基、引领协同发展的重任。
风华高科的“链主”担当,不止于自身规模的壮大,更体现在对产业生态的深度培育与引领,其发展路径精准聚焦产业痛点。
该公司聚焦向上育链,着力培育上游原材料和设备制造厂家,并与国内同行在电子材料和设备领域开展战略合作,促进我国片式元器件领域快速发展。同时,该公司注重向下延链,与下游战略客户携手成立多个研发工作团队,并行攻关,高效推进产品可靠性试验平台共建,有效推动我国片式元器件的国产替代。
该公司还围绕横向强链,主导制定26项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牵头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累计拥有专利761件。其片式电阻器和片式电容器产品更荣获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称号,强化了企业在行业内的话语权。
科研破壁:助力关键领域实现国产替代
科研投入是风华高科破局的关键。2024年,该公司投入研发资金36465万元,同比增长21%,研发投入占比达7.38%。高投入支撑其在技术创新战场持续突破。
据悉,为确保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重点产业供应链安全,强化高端电子元器件、关键材料和高端装备的自主可控,风华高科联动供应链、科研院所等开展全栈式创新,推动科学技术与高端产品深度融合,全面优化创新成果快速转化机制。该公司秉承“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技术战略,开展“材料—工艺—产品”三位一体的系统性攻关。
同时,风华高科瞄准关键材料开发领域,推动高性能介质材料和电极材料性能再上新台阶,使得以此为基础的产品容量更大、耐压更高、温度稳定性和可靠性更好,成功进入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系统。该公司推动薄介质技术跨入亚微米时代,让大尺寸高容产品容量提升一倍以上,达到国际同等水平,逐步突破极限高容在算力领域的应用。该公司还在泛半导体技术取得新进展,新一代高端阻容感元件研制超微型、高精密、高稳定的优势更为突出,助推其在医疗电子、航空航天等特殊领域的应用。该公司的可靠性快速评估技术实现从“迭代等测试”到“数据催创新”的范式革命,打通可靠性评估的快车道,推动国产替代进程“换挡提速”。
同时,风华高科还前瞻布局,积极拓展新兴领域,01005超微型电感抢占无人机等低空经济赛道,合金电阻导入AI服务器龙头供应链,超级电容器技术也成功突入储能新蓝海。
改革向新:刀刃向内激发企业活力
风华高科在市场上的强大竞争力,得益于内部的深度变革。2024年,风华高科启动“全体起立”竞聘机制,生产单位部门减少36个,部门精简率达33%。改革后,新管理班子由两名博士领衔。
同时,该公司启动“继任者计划”,从211名青年骨干中选拔出35人作为中层管理岗位继任者,今年又从230名青年骨干中挑选出39人,进入人才培养池,为干部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围绕创新、精益两大年度经营主题,风华高科深入实施组织精健化、管理精细化、经营精益化的“三精管理”,一年内砍掉141项冗余流程,文件审批耗时降低52.5%。同时,该公司大力推进数字赋能,“MES+立库系统”入选广东省数字化标杆,仓储效率提升50%,显著增强了企业的运营韧性与增长潜力。
从曾经的技术跟跑,到如今的生态领航,风华高科以“破茧重生”的魄力,在电子元器件的全球赛道上刻下了清晰的“中国印记”。未来,随着产业链协同生态的持续完善,风华高科必将以更坚定的国企担当,为筑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根基写下更动人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