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未能破局!仁和药业业绩下滑趋势持续

查股网  2025-09-02 17:36  仁和药业(000650)个股分析

825仁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仁和药业”,证券代码:000650交出了2025年上半年的成绩单。报告显示,仁和药业2025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约19.75亿元,同比下降16.4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2.90亿元,同比下降13.87%。在医药行业整体承压、政策调控趋严的背景下,这家老牌药企依然未能摆脱“双降”局面。

细读半年报不难发现,仁和药业虽手握“仁和”“妇炎洁”“优卡丹”“闪亮”等多个驰名商标,甚至旗下“药都”品牌刚在去年获批“中华老字号”,却依然难掩增长乏力之困。

对此,仁和药业坦言,业绩下滑主要受“医保控费政策、宏观经济环境不景气及医药电商竞争等因素综合影响”。

值得关注的是,仁和药业早在2021年就开启了一轮对大健康板块的并购扩张——以自有资金收购深圳市三浦天然化妆品有限公司、江西聚和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7家公司各80%股权,意图打造从化妆品、母婴用品到保健食品的全品类大健康产品线。

彼时仁和药业曾表示,此举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公司大健康产品业务”,抓住“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的市场机遇。

然而四年过去,并购带来的协同效应并未如期显现。2025年上半年,仁和药业健康相关产品实现收入5.49亿元,同比下降13.4%,甚至略高于药品板块的降幅。大健康业务不仅没有成为第二增长曲线,反而跟随主业一同放缓。2025年上半年19.75亿元的营收,已跌回2020年并购前水平,规模几乎被 “打回原形”。

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跨界整合难度较大,从药品到大健康消费品,渠道、运营、品牌逻辑都存在差异;另一方面,大健康赛道近年来竞争异常激烈,无论是线上平台还是线下渠道,都已是红海市场。尽管仁和药业也在半年报中强调其“与天猫、抖音等电商平台深度合作”,但在流量成本高企的当下,想要脱颖而出并不容易。

同时,仁和药业在并购过程中还面临着高溢价收购的风险。一些被收购企业的估值被大幅抬高,导致仁和药业在并购后需要承担较大的商誉减值压力。一旦这些被收购企业的业绩未达预期,仁和药业将不得不面对商誉减值的尴尬局面,进一步加剧业绩下滑的风险。

除此之外,仁和药业还面临着产品结构老化、新品推广不及预期的挑战。目前仁和药业收入仍高度依赖OTC药品及几个经典大单品,如妇炎洁、优卡丹、可立克等,而这些产品所在市场增速放缓,竞品增多,再加上集采、招投标降价等政策影响,利润空间持续被挤压。

报告中也提到,仁和药业正在加大研发投入——上半年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9.96%,但绝对金额仅2300余万元,占营收比例仅为1.18%,在创新为王的医药行业中仍属较低水平。没有重磅新品接棒,仅靠原有产品和营销驱动,增长自然受限。

另一重隐忧在于现金流。尽管本期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大幅上升86.14%,但主要原因是“购买商品支付的现金及支付税款较上年同期下降”,换言之,是省出来的,而非赚回来的。同时,仁和药业货币资金较上年末下降近60%,而交易性金融资产则大幅增加,说明企业更倾向于理财而非再投资,或许反映出其对当前业务扩张持谨慎态度。

从长远来看,仁和药业也并非没有布局。仁和药业正在推进“数字化保健和消毒抑菌产品生产线技改搬迁及扩产项目”“女性生理健康用品生产线智能化技改”等募投项目,但项目进度均未完全达预期,能否在未来贡献收益仍是未知数。

清扬君点评:

回过头来看,仁和药业的困境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传统OTC药企的转型之难——品牌虽响,但产品迭代慢;渠道虽广,但线上冲击剧烈;想靠并购跨界突围,却整合吃力、协同不足。

或许,仁和药业需要的不仅仅是一次次并购扩张,而是一场从产品、渠道到组织能力的全面刷新。在医药行业面临深刻变革的今天,有真正以研发立身、以用户为中心、以效率为支撑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持续生长。

图源:仁和药业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