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城685亿债务逾期资产负债率99.51% 三年半亏超300亿林腾蛟多方纾解化债

查股网  2024-10-28 08:22  ST阳光城(000671)个股分析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江楚雅

闽系激进房企代表阳光城债务逾期,出现流动性危机。

10月24日,阳光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阳光城”)发布公告,披露了公司逾期债务及累计诉讼等进展情况。截至目前,阳光城已到期未支付债务本金合计达到685.57亿元人民币,其中境外公开市场债券未按期支付本金为22.44亿美元,境内公开市场债券未按期支付本金为164.63亿元人民币。

阳光城的债务危机背后,是其深陷亏损,无法按时披露2024年三季度财报。

长江商报记者粗略统计发现,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阳光城连续三年半亏损,净利润累计亏损超过300亿元。截至2024年上半年,阳光城资产负债率为99.51%。

阳光城业绩亏损的原因主要包括房地产市场整体环境不佳、公司债务压力较大、融资环境恶化等。

风险爆发后,阳光城创始人林腾蛟曾变卖资产和股权开启自救,通过和债务人商谈展期、出售资产等方式向外界释放了绝不躺平的信号。

阳光城表示,为化解债务风险,正全力协调各方积极筹措资金,同时,公司将在地方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的支持下,制定短中长期综合化解方案,积极解决当前问题。

持续亏损被摘牌

阳光城创立于1995年,2002年,时年34岁的公司创始人林腾蛟选择借壳“石狮新发”,完成了上市。早期的阳光城只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区域房企,2006年,其销售规模还未超过2亿。

2012年,阳光城迎来了高光时刻,林腾蛟将阳光城总部从福州迁至上海,陆续从万科、龙湖挖来张海民、陈凯两位老将,由此开始了阳光城快速发展的4年。

2015年,阳光城销售额超300亿元,并提出了“5年千亿”的销售目标。2016至2018年,阳光城连续3年保持着50%以上的销售额增速。

2018年,阳光城销售额达到1600亿元,正式迈入“千亿房企”阵营。2019年,阳光城继续保持29.58%的增速,全年销售额达2110.31亿元,迈入2000亿级别,跻身中国房企销售额TOP15。

随后,阳光城又提出了“3+1+X”的全国布局战略,以及“三年3500亿元”的销售目标。2020年,阳光城销售额达到了2180亿元的历史高点。

疯狂扩张下,为阳光城带来了千亿业绩规模,但也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公司在2021年遭遇“股债双杀”,经营业绩恶化。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阳光城连续三年半亏损,净利累计亏损超过300亿元。

财报显示,2021年至2023年,公司实现营收分别为425亿元、399亿元、477.7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8%、-6.13%、19.69%;同期净亏损69.52亿元、125.5亿元、77.2亿元。

2024年上半年,阳光城营业总收入为97.85亿元,同比减少7.52%;净亏损29.35亿元,去年同期净亏损为19.47亿元。

持续亏损下,2023年8月4日,深交所发布《关于阳光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终止上市的公告》,因触及1元退市条款,阳光城股票进入退市整理期,于8月16日被摘牌。

巨额债务逾期多方化债

业绩持续亏损之下,阳光城出现债务逾期。

阳光城表示,受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融资环境叠加多轮影响,阳光城流动性出现阶段性紧张。截至10月24日,公司已到期未支付的债务(包含金融机构借款、合作方款项等)本金合计金额685.57亿元。

公告显示,在公开市场方面,其境外公开市场债券未按期支付本金累计22.44亿美元,境内公开市场债券未按期支付本金累计164.63亿元,以上债务情况数据未经审计,与最终审计结果可能存在差异。

同时,阳光城还涉及多起诉讼和仲裁。截至公告披露日,除已披露过的诉讼、仲裁案件外,公司及公司控股子公司连续十二个月内累计新增收到相关法院执行文书涉及正在执行的案件金额合计为33.95亿元(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为负数,未计算相关比例),公司正根据执行内容选择是否提起异议。

2022年2月,因两笔合计2726.25万美元的利息无法兑付,阳光城正式宣布违约,随后资金链陷入持续紧张。

风险爆发后,阳光城创始人林腾蛟曾变卖资产和股权开启自救,通过和债务人商谈展期、出售资产等方式向外界释放了绝不躺平的信号。

为疏解债务压力,阳光城将多处优质资产处置变现,包括变卖所持兴业银行股权,转让万物云2.91%股权套现30.52亿元。

阳光城及其母公司还转让包括佛山陈村、浙江永康、四川宜宾、上海臻百利、希尔顿酒店等20余项优质资产,回笼资金均用于偿还债务,累计已还债超过450亿元。同时,林腾蛟在公司出险后两年未领取工资,公司高管及一线员工悉数降薪,集中力量化解债务。

阳光城集团表示,为化解债务风险,正全力协调各方积极筹措资金,商讨多种方式解决相关问题。同时,公司将在地方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的大力支持、积极协调下,制定短中长期综合化解方案,积极解决当前问题。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