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工股份接待17家机构调研,包括睿郡资产、马焕文、国元证券等
本文源自:金融界
2025年5月16日,神工股份披露接待调研公告,公司于5月13日接待睿郡资产、马焕文、国元证券、星火私募、泱泱基金等17家机构调研。
公告显示,神工股份参与本次接待的人员共2人,为董事长潘连胜,董事会秘书、财务总监常亮。调研接待地点为锦州公司总部A座办公楼403会议室及线上会议。
据了解,神工股份业绩有结构性变化。主力业务大直径硅材料的毛利率恢复到约 64 点,成长型业务硅零部件占总营收比重达约 40%,境内业务收入占主营比重约 70%。
据了解,神工股份业绩增长具有持续性。宏观角度,受科技巨头资本开支和中国大陆半导体产能扩张推动;微观角度,其是“从硅材料到硅零部件”一体化生产商,具备研发和成本控制基础,硅零部件业务在手订单饱满且扩产,大直径硅材料业务产能利用率低,未来有提升空间。
据了解,神工股份半导体大尺寸硅片业务将继续争取主流芯片厂认证,发挥技术优势拓展市场。注意到全球和中国本土半导体硅片产业情况,公司有望优化成本、改善竞争地位。硅零部件市场中长期需求增长可期,其在中国和全球的市场需求与前景不同。硅零部件业务盈利水平较高,扩产需综合考虑土地、设备和人员等层面。
调研详情如下:
一、公司业绩有哪些结构性变化
管理层较为关注2024年度业绩的如下结构性变化,这些变化趋势在2025年第一季度仍然持续:
第一,公司主力业务大直径硅材料的毛利率已经恢复到约64个点,继续保持着领先的盈利能力;
第二,公司成长型业务硅零部件占公司总营收的比重,已经达到了约40%,公司第二增长曲线已经确立,业绩稳定性增强;
第三,公司的境内业务收入占主营收入的比重,已经达到了约70%,公司在中国半导体供应链国产化中取得了显著成绩。
二、大直径硅材料和硅零部件业务的业绩增长持续性
宏观角度分析,公司认为这两大业务受到如下两大趋势的推动:
第一大趋势,是科技巨头对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的资本开支,带动了先进制程高端芯片的需求增加,而高端芯片产品对刻蚀工艺的用量较大,因此一定程度上拉动了一批集成电路制造厂的开工率和资本开支,最终带动了公司主力业务大直径硅材料;
第二大趋势,是中国大陆半导体产能的快速扩张,带动了中国本土设备厂商的出货量,拉动了公司成长型业务硅零部件。
公司原生植根于全球半导体产业链,正在中国本土半导体供应链中发挥独特作用,业绩增长的可持续性较为坚实。
微观角度分析,公司是全球范围内较少的“从硅材料到硅零部件”的一体化生产商,在研发能力和成本控制两方面都具备扎实基础。目前公司硅零部件业务受益于中国芯片产能国产化,在手订单饱满,产能利用率较高,正在进行持续扩产,力争在年内实现更高的生产规模和稳健的良率水平,以此实现更好业绩;大直径硅材料业务方面,公司目前产能利用率仍处于低位,销售价格稳定,随着半导体产业上行周期未来真正到来,该业务的弹性有望显现。
三、大直径硅材料业务的产能利用率和市场预期
从终端应用和产业链位置分析,该业务受到全球半导体产业周期的影响:其变化幅度大于周期本身,其变化时点相比周期本身存在一定滞后性。
目前,全球半导体周期尚未受到消费者市场终端的强劲持续推动,仅依靠人工智能相关高端芯片需求和各国芯片制造产能本土化需求,因此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呈现结构化增长,尚未全面启动上行周期。
因此,尽管已较周期底部有所回升,目前公司大直径硅材料业务的产能利用率相比上一次周期高点的满产满销状态,仍处于低水平,具备可观的提升空间。
四、半导体大尺寸硅片业务经营策略和市场预期
公司将继续争取获得主流芯片制造厂的认证通过及批量订单,延续去年行之有效的降本增效措施,不懈追求评估认证和经济效益的最佳平衡。公司还将积极发挥技术优势,深挖定制化潜力,拓展细分利基市场,形成差异化优势。
公司注意到:一方面,SEMI数据显示全球半导体硅片出货量在2024年第三季度恢复环比增长,但从第四季度开始环比增长幅度已连续两个季度持续下滑。公司认为,这反映了全球半导体产业的结构性增长。另一方面,根据中国本土半导体硅片行业上市公司的公开信息,由于起步晚、技术积累有限,且受累于低迷的市场价格和较大的折旧压力,全行业经营压力普遍较大。
公司还注意到:在不利的市场环境下,半导体硅片产业也在因时而变。在8吋轻掺抛光硅片领域具备全球竞争优势和寡头垄断地位的日本厂商,正在将更多产能调配至12吋轻掺抛光硅片,以在不额外增加资本开支的前提下,改善其盈利能力。
考虑到中国本土8吋轻掺硅片的潜在市场需求仍然存在增长,公司作为国内少数具备8吋轻掺抛光硅片技术和生产能力的企业,有望在行业供求关系的变动中,发挥自身独特技术优势,优化变动成本,改善竞争地位。
五、硅零部件业务的市场空间
根据神工市场部调研,目前,中国大陆本土厂商的硅零部件市场需求约为25-30亿人民币/年,全球硅零部件市场需求约为15-20亿美元/年。
关于中国大陆市场。未来随着中国本土存储类集成电路制造厂商的产能和技术能力赶超世界一流水平,相应带动中国本土等离子刻蚀设备厂商的国产机台出货持续增加,并带动硅零部件作为关键耗材的需求。
关于全球市场。未来随着全球科技巨头对算力相关高端存储芯片的持续巨额投资,在技术上要求更多的刻蚀次数和更大的产能,相应带动硅零部件的消耗及刻蚀设备的出货量增加。
因此,公司认为硅零部件市场的中长期需求增长可期。
六、硅零部件业务的盈利水平和扩产进度
宏观层面分析,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硅零部件产品在国际供应链处于“成熟期”;而在中国本土市场,该产品仍处于国产化进程中,属于“导入期”产品。公司作为少数具备“从硅材料到硅零部件”一体化生产能力的厂商,在硅零部件业务已深耕近十年,在中国本土半导体供应链安全建设中已经发挥了独特作用,因此率先将硅零部件业务从“导入期”发展至“成长期”,毛利率水平较高。微观层面分析,硅零部件产品具有“品种多、批量小”的特点,具体产品消耗量依集成电路制造厂商的等离子刻蚀机种类、腔体结构、数量和具体制造工艺所决定,尺寸越大,设计要求越复杂的产品,对加工能力要求越高,毛利率相对越高。公司的产品线品类丰富,可以充分满足8吋和12吋主流等离子刻蚀机所需,因此战略上选择其中技术难度相对较大、国产化需求较紧迫、毛利率相对较高的硅零部件品类,因此毛利率水平较高。
关于硅零部件业务的扩产,公司认为需要考虑三个层面,即土地、设备和人员。土地方面,公司生产基地的设计产能较高,已于过去几年前瞻性预留厂房面积,因此空间充裕;设备方面,公司得到了下游供应商的长期稳健支持,交期、技术服务和响应速度都较为理想;人员方面,公司地处辽宁锦州,该地是中国最早的石英加工生产基地,还具备较为坚实的硅材料产业基础,拥有较为丰富的精通脆性材料加工工艺的产业工人资源。
公司认为:生产要素的整备是基础条件,“人机结合”更为关键,乃是一项系统工程。经过过去数年的连续扩产,该业务目前对公司的管理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乃至挑战。扩产的质量和扩产的速度需要保持最佳平衡,才能保障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因此,公司将以下游客户订单为基础扩大产能,努力确保目前行业领先的良率及毛利率水平,继续保持以高端产品为主的销售结构,满足中国本土硅零部件国产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