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地标起势 北京文化产业加速生态化
老戏院成为文化体验与文创餐饮消费结合的特色网红打卡地,文化产业园打造集“逛、赏、玩、游、购”于一体的夜间文旅消费生态……近年来,北京坚持“科技为文化赋能、文化为城市赋能”,立足全国文化中心,充分发挥文化和科技两大优势,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7997.1亿元。北京市“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7月13日走进吉祥大戏院、798艺术区,探访首都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案例。
老戏院成网红打卡地
作为老北京内城的第一家戏院,始建于1906年的吉祥大戏院见证了京剧艺术的形成与发展、鼎盛与繁荣,谭鑫培、梅兰芳等众多京剧大师曾在此登台献艺。
如今的百年老字号戏院兼具传统与现代风格,在传承百年吉祥IP上,吉祥大戏院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推出戏曲主题咖啡的同时,戏院通过场馆设施改造,正式加入北京新影联电影院线,恢复了“老吉祥”电影放映的功能。非演出时段,除了上映院线大片,还将放映主题戏曲戏剧电影、文艺电影等主题影片,实现影院业务落地。
“北京作为传统文化深厚积淀之地,同时又受益于戏曲文化多年来在年轻群体中的普及,京剧正在抓住年轻人的兴趣,目前戏院有近半数观众是年轻人。”吉祥大戏院市场部负责人李志军如是说。
吉祥大戏院自2021年7月重张以来,坚持以“小而精、雅而美”为运营理念,以传承和发扬国粹艺术为己任,坚持守正创新、包容并蓄,用一站式消费留住大众,以多元化体验满足需求,推动和传播戏曲艺术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为“大戏看北京”奠定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为打造文旅商新地标贡献更有益经验。至今年6月底,吉祥大戏院共完成演出291场,观演人数达5万余人次。
除了咖啡茶饮、电影,在涵盖了文化阅读、文创产品售卖等多业态的同时,吉祥大戏院还定期举办各类艺术沙龙活动,着力打造以戏曲及传统文化为主题、文化体验与文创餐饮消费结合的特色网红打卡地。
每年吸引游客1000万人次
798艺术区原身为国营718联合厂,这片工业遗存目前已转型为北京唯一获得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资格的园区单位。
798艺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本着“修旧如旧”和“给艺术留白”的设计理念,自2022年开始,798艺术区开启近百个大项、千余个点位的大规模改造项目。与专业咨询团队联合,798艺术区还对园区业态、产业、空间进行了重新规划,把核心区域留给文化艺术与国际交流机构,同时以文创消费区满足群众游玩需求,目前园区整体文化艺术类业态占比高达78.65%。
秉持“对内文化引领对外文化交流”的方针,798艺术区每年举办各类文化艺术活动近4000场,吸引中外游客1000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到访占比达30%。
作为第一批入选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798艺术区正在打造集“逛、赏、玩、游、购”于一体的夜间文旅消费生态。798主办的甲骨文文化节,在帮助游客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活跃了周边社区的夜经济,活动期间园区夜间客流增长了65.38%。
文化产业增加值全国第一
据北京市委宣传部产业处处长邹璐巍介绍,2021年,北京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4509.2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1%,继续稳居全国第一,全国文化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
2022年1-12月,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7997.1亿元。2023年1-5月,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合计7665.3亿元,同比增长15.3%,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增长。北京已连续七年在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排名中保持第一。
798艺术区、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郎园Station、隆福寺文创园等文化产业园区正在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地、城市更新的承载地、文化科技融合的创新地、优质文化企业的集聚地、市民文化消费的打卡地。
七成以上的市级园区由老旧厂房改造而成,越来越多的工业遗存与现代文化产业融合重生,有效助力城市更新。约两成的市级园区以文化科技融合为特色,涌现出中关村软件园、E9区创新工场等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优质园区。
园区助推优质企业集聚,市级园区的入园文化企业共约8000家。园区注重与周边社区发展相结合、与文化事业需要相结合、与市民文化需求相结合,市级园区建设实体书店、图书馆、影剧院、美术馆等多种类型公共文化空间共700余个,成为周边居民的“文化会客厅”;各具特色的文创市集、演艺活动、文艺展览等遍布各个园区,每年举办文化活动共约3000场,满足市民美好生活的新需要。
北京市文旅局二级巡视员马文指出,推动首都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要立足首都定位、首要责任和首善标准,突出首都文旅工作的“示范性”。要着力打造演艺之都,推进“大戏看北京”建设,丰富优质文旅供给,提升文旅公共服务效能,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力促文旅产业提质增效。
北京商报记者卢扬韩昕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