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指数连续七年居全国首位

http://ddx.gubit.cn  2023-07-19 01:27  北京文化(000802)公司分析

转自:千龙网

7月12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展示的孵化科技产品。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摄 7月12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展示的孵化科技产品。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摄
北京墨境天合数字图像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动作捕捉演示。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摄北京墨境天合数字图像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动作捕捉演示。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摄

2021年7月9日,“百年正芳华 梨园献吉祥”吉祥大戏院开业典礼暨京剧名家名段演唱会于北京吉祥大戏院上演。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870年的建都史,世界文化遗产就达到7处,是世界文化遗产最集中的城市之一。

近年来,北京坚持“科技为文化赋能、文化为城市赋能”,立足全国文化中心,充分发挥文化和科技两大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近日,记者通过“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北京主题采访活动,实地走访了北京文化与科技的相关点位,并且在采访活动介绍会上获悉,北京已连续七年在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排名中保持第一。就在今年刚过去的前五个月,北京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合计7665.3亿元,同比增长15.3%,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增长。

老厂房转型不断改造升级

近年来,在北京的发展中,文化产业园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在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老厂房转型文化产业园的先行者、位于朝阳区的798艺术区,通过不断的改造升级,迸发出新的活力。

近日记者走进798艺术区,在现场了解到,目前798艺术区已打造7大公共空间广场,改造了规模10万平方米的步行街区,搭建起了12层高的立体智慧停车场。

七星集团副总经理、798艺术区负责人杨进维介绍,自2022年开始,798艺术区开启近百个大项、千余个点位的大规模改造项目。本着“修旧如旧”和“给艺术留白”的设计理念,园区改造开展30余次调查研究,邀请了扎根798的艺术家、艺术机构、老厂工人、普通游客代表等,围绕“保留独特工业记忆、增加艺术品展示空间”逐一展开,从品牌焕新、景观营造到基础设施和服务品质,涵盖了798内外形象的方方面面。

同时,798艺术区还与专业咨询团队联合,对园区业态、产业、空间进行了重新规划,把核心区域留给文化艺术与国际交流机构,以文创消费区满足群众游玩需求,目前园区整体文化艺术类业态占比高达78.65%。杨进维介绍,798艺术区先后有百余位国家元首和政要到访,每年举办各类文化艺术活动近4000场,吸引中外游客1000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到访占比达30%。

近年来,798艺术区不断与多方合作,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汇聚强大合力。作为第一批入选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798正在打造集“逛、赏、玩、游、购”于一体的夜间文旅消费生态。798主办的甲骨文文化节,在帮助游客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活跃了周边社区的夜经济,活动期间园区夜间客流增长了65.38%。

杨进维表示,未来,798将以文化赋能产业,以产业融合催生发展动能,充分发挥其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力,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全面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成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样板。

文创园成影视产业聚集高地

798艺术区是北京优质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一个缩影,首创·郎园Station(简称“郎园Station”)、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隆福寺文创园等园区,正在成为北京城市更新的承载地、文化科技融合的创新地、优质文化企业的集聚地,为市民文化消费提供新的打卡目的地。

郎园Station所在片区拥有占全国院线电影后期制作60%以上的市场份额,从拟音棚、剪辑室,再到杜比影厅和虚拟拍摄,都可以感受到郎园Station影视后期产业的数字化、全产业链化的发展。

郎园Station重点布局数字影视产业是出于怎样的契机?郎园Station品牌总监邵宁宁介绍,过去北京的影视后期产业主要聚集于怀柔区,郎园Station希望打造一个给怀柔配套的产业基地。在规划之初,因租金低,所以区域本身也有影视产业发展的基础。前期采用引入行业“龙头”的策略,以现有“龙头”产业带动招商和育商,引进上下游产业,完善产业链。目前,产业基地里以影视后期制作为主,全产业链的规模已经初步形成。2022年,郎园Station还被评为北京市级文化产业园区。

与郎园Station相邻的是七棵树创意园,在这成长起来的北京墨境天合数字图像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为电影提供数字特效制作与流程服务等业务的企业。记者来到该公司,一位男演员正在全都是绿幕的动作捕捉棚中进行动作捕捉演示。演员身上几乎都是传感器,其每一个动作都会被捕捉同步到屏幕里的虚拟人物。据悉,这项动作捕捉技术可以大大提升电影特效制作效率,在《流浪地球》《独行月球》等国产科幻电影中都有应用。

近年来,墨境天合参与制作了多部国家重点影片、国产主旋律影片和科幻题材影片,为市场热门大型电影提供了数字特效制作与流程服务,并多次荣获最佳视觉特效奖项及提名。“进入文创园后,企业开始崛起腾飞,从一家创业型公司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墨境天合联合创始人、CEO魏明告诉记者,“园区里有十几家与影视制作相关的企业,包括视效公司、调色公司、导演工作室、声音制作公司、动画电影制作公司等,人才聚集,资源丰富。作为一家北京本土公司,可以根据中国的本土情况来强化水平和方案,从开始创业到现在,公司逐渐找到了中国特色之路,并更加坚定地一步一步向前走。”

北京市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发展指导处处长邹璐巍介绍,2022年,北京认定市级文化产业园区97家,园区类型既包含传统业态的优质文化园区,也有文化科技融合的园区。通过文化产业园区这个载体,不断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了解到,在北京市级园区中,七成以上由老旧厂房改造而成,近两成以文化科技融合为特色,涌现出中关村软件园、E9区创新工场等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优质园区。文创园区助推优质企业集聚的效应正在显现,目前北京市级园区的入园文化企业达到近8000家。

原创性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基地初步形成

与此同时,首都定位科技创新中心,辐射力正在从北京出发辐射全国,甚至走出国门,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颠覆性技术创新基地。

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北京主题采访活动,记者来到我国第一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即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目前该中心聚集了100多名世界一流学者,组建了200多人的高水平专职工程技术团队,每年实施约50项世界一流的重大科研项目,培养创新创业研究生约50人,初步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基地。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王茤祥向记者介绍,中心通过多渠道发现潜在颠覆性技术项目,并提供评价、跟踪、支持等服务,加速培育和突破“卡脖子”难题核心技术。“未来,中心每年将新增项目50项至100项,加快形成引领带动效应。”

目前,中心与国内外大学联合实施前瞻性项目208项(约50%来自国际),约10%为世界首创或领先,培育硬科技企业105家,其中上市企业9家,实现了较好的创新加速效应,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同样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北京精雕集团(即北京精雕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位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门头沟分园。经过近28年的努力,在创造国内市场成绩的同时,公司通过布局美国、德国、越南和马来西亚的分支机构,开拓海外市场的步伐正在加快。

作为国内精密数控机床市场占有率的领先者,北京精雕集团是一家专注于精密数控加工研发、生产、销售和工程服务的民营高科技企业。从2019年起,北京精雕集团就被评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现场,北京精雕集团的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微雕鸡蛋和铅笔、手术中的骨头固定、微创手术的小针头等中国智能制造的发展成果。

“我们生活当中的衣、食、住、行都与机床密切相关。”北京精雕集团子公司、中关村精雕智造科技创新中心副总经理杨锰告诉记者,“尽管对大多数人来说,机床可能很陌生,但实际上生活中离不开机床。例如在疫情暴发时,口罩供应紧张,以前这些熔喷布模具大多依赖进口机床生产,因为模具要制造像头发丝一样细的孔。疫情暴发后,口罩变得紧缺,即使有原材料,国内也缺少机床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平。当时,精雕机床就成为全国唯一能够制造熔喷布模具小孔的机床供应商。2020年,精雕的机床设备大部分被采购用于制造这种模具,设备供不应求。”

作为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北京精雕集团一直重视基础研发和技术创新。该公司拥有扎实的研发基础,并具备机、电、软三方面的技术攻关实力,目前拥有技术和产品研发人员500余人,占公司总人数超21%;其中,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比近30%,研发方向涵盖工业软件、数控系统、产品设计、制造技术、应用研究等多个领域。近五年累计研发投入超9亿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平均接近7%。

百年戏楼重张助力北京打造“演艺之都”

2023年,“着力打造‘演艺之都’”首次写入北京政府工作报告。即将出台的《北京市建设“演艺之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年-2025年)》坚持首善标准、守正创新、服务人民、交流互鉴、统筹推进五个原则,聚焦演艺精品、主体、市场、空间、品牌、传播、生态七个方面,全面推动北京市“演艺之都”建设。

目前,北京市每年营业性演出稳定在2.4万场左右,每年观演观众超过1000万,演出收入超过17亿元。在演出的背后,是北京剧场戏楼的修缮与建设,吉祥戏院和百年戏楼正乙祠重张启幕、北京人艺国际戏剧中心落成启用、副中心剧院年底投用、北京交响乐团新址落户台湖有序推动、北昆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加快建设等,无一不为这些大戏的生产和表演提供有利的环境设施与保障。

作为北京著名的百年老字号之一,吉祥戏院始建于1906年,也是老北京内城的第一家戏院。百年来,吉祥戏院见证了京剧艺术的形成与发展、鼎盛与繁荣。1993年,为配合王府井地区整体开发,吉祥戏院被拆除停业。

2021年,崭新的吉祥大戏院在王府井银泰大厦重张开业。这座“古老”又“年轻”的戏院重新回到首都人民的生活中。新的吉祥大戏院坐落于王府井银泰大厦7至8层,地处“故宫-王府井-隆福寺”文化金三角中心地带,是一座兼具传统与现代风格的“空中戏院”。

吉祥大戏院市场部负责人李志军介绍,吉祥大戏院的舞台,将以京剧演出为核心,涵盖昆曲、河北梆子、越剧、曲艺、舞剧、音乐等多门类、多剧种的演出相继上演。

2022年4月,正乙祠戏楼也重张。600多年的昆曲与350多年的古戏楼在这相遇,古戏楼里余音绕梁,演出季时曾出现一票难求的盛况。

正乙祠戏楼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原是浙江商人建的银号会馆戏楼,最初用于接待来自浙江宁波一带的金融界人士,他们每逢年节来这里观看社火等传统民间戏曲。这个坐落在北京市中心的古戏楼是中国最老、保存基本完好的纯木结构戏楼。

2019年,正乙祠戏楼正式交由北方昆曲剧院修缮、运营及使用。自从2022年重张以来,正乙祠再度恢复了曾经的喧嚣,目前是“会馆有戏”品牌的重要演出场所之一。不久前,在重启一周年之际开展了“重张一周年演出月”活动,正乙祠戏楼推出10场小而精、小而美的演出,涉及昆曲、京剧、器乐、现代舞、西洋乐等多元演出节目。

北方昆曲剧院党总支书记孙明磊表示,正乙祠戏楼重张后,上演的剧目受到了观众欢迎。正乙祠戏楼正致力于打造成为一个真正代表昆曲文化的标志性场所,在加固装饰工作完成之后,正乙祠戏楼将以崭新的面貌再度与观众见面。届时,观众们将能够感受到更加精彩的昆曲演出和传统艺术的魅力。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是一座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历史文脉与时尚创意相得益彰的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级巡视员马文表示,随着演出市场持续繁荣、精品剧目不断涌现、品牌建设深入推进、平台建设成效凸显、剧场建设成效显著,首都北京正着力打造“演艺之都”,推进“大戏看北京”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