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动能,发展新引擎:北京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与展望

查股网  2025-03-21 10:25  北京文化(000802)个股分析

  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对于北京来说,文化产业已成为全市重要的支柱性产业。这一政策为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尤其对北京这样的文化高地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1-11月,北京的广播电视集成播控,互联网搜索服务,数字出版,多媒体、游戏动漫和数字出版软件开发,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等文化新业态实现营业收入14267.4亿元,同比增长11.9%。这一数据的背后是北京市政府将文化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通过科技融合、城市更新、文化新模式三个维度,推动文化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升级,全面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释放。

  今年春节档,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火爆“出圈”,截至2025年3月18日,全球票房已突破151亿元人民币,位列全球影史票房榜第五名,成为首部进入该榜单前五的非好莱坞电影。《哪吒2》的大获成功,离不开北京光线传媒、倍飞视、天工异彩、深海十月等影视、游戏动漫、数字出版软件开发、多媒体等文化新业态企业的共同努力。再如,北京打造了多个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孵化平台。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还优化了文化供给结构,为未来文化产业的科技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城市更新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北京市通过“老城保护与复兴”计划,将历史文化街区与现代城市功能相结合,打造了多个文化地标。例如,前门大栅栏区域通过修缮传统建筑、引入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了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的有机融合。这一模式不仅保留了城市的文化记忆,还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通过城市更新,北京的文化空间得到活化,文化产业的载体更加多元化和现代化,为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空间支撑。

  《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北京市通过数字化技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创新传播。例如,北京非遗保护中心联合科技企业,开发了非遗数字化展示平台,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让公众沉浸式体验非遗技艺。此外,北京市还推出了“非遗+旅游”模式,将非遗文化融入城市旅游线路,提升了非遗的市场价值和社会影响力。这一模式不仅推动了非遗文化的传承,还为文化产业开辟了新路径。

  2025年,北京市将继续以《政府工作报告》为指引,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强化科技赋能,推动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北京将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打造全球文化创新中心。同时,北京市将进一步推进非遗保护与城市更新的协同发展,探索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为全国文化产业提供示范和经验。北京在文化产业发展中,通过科技融合、城市更新和文化新模式的实践,展现了政策引领下的创新活力,为全国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北京将继续以政策为牵引,推动文化产业迈上新台阶。

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催生文化新业态

  文化内容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文化新业态新模式已成为北京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以数字技术为引擎,北京持续在文旅、广电、演艺、文博等领域推出一批极具特色的文化科技场景与优质产品。“故宫以东·城市盲盒”数字沉浸式体验空间落地王府井;数字艺术展、沉浸演出剧场等新形式得到推广,数字文化消费生态圈逐步形成。当红齐天打造的首钢一号高炉·元宇宙乐园项目结合高炉本身工业建筑风貌和历史痕迹,进行炫酷的VR、AR、全息影像等最前沿的创新科技改造,包含虚拟现实博物馆、沉浸式剧场、VR电竞、智能体育、奥运项目体验中心、特色商品区、未来光影互动餐厅及全息酒吧等新消费、新业态,呈现顶尖的沉浸式文化娱乐体验。咏园推出“首个非遗主题实景沉浸式空间”,打造集剧本杀、换装等形式于一体的非遗体验空间。

文化传承与城市更新有机融合,催生文化新空间

  根据《北京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1-2025年)》,北京鼓励充分挖掘工业遗存的历史文化和时代价值,建设旅游、文娱、康养等新型服务消费载体,鼓励和支持利用老旧厂房发展文化产业,形成了以文化优化城市空间形态,以城市发展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双向奔赴格局。

  历史文物建筑、历史街区等成为城市文化会客厅,31处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完成修缮向社会开放;石景山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开街,7处精品院落、5处景观节点以及30家特色商铺重新焕发老街活力和光彩。

  新型文创空间成为城市“网红打卡地”。以文化创意、数字科技驱动传统商圈、商业综合体转型升级,如朝阳区百脑汇电脑城转型成为新零售艺术体验空间“美克洞学馆”,赋予老旧商业空间以新的品质和活力。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以文化艺术驻创空间、小剧场戏剧孵化基地、传统文化工坊等服务文化生产。海淀公园、中关村壹号等11处空间入选“2021北京数字经济体验周”数字经济网红打卡地,带给大众全方位、零距离的数字经济触达式体验。

“文化+”深度赋能城市发展,催生文化新模式

  北京市文化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互促发展。在文旅产品方面,郊区游、奥运游、工业游、运河游、非遗游、红色游、研学游等成为文旅产品新亮点。博物馆文创产品日益丰富,举办系列文创设计大赛。进行“北京网红打卡地”评选,推出包含文化艺术、街区园区、夜间经济、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阅读空间等10大主题共100个文旅目的地。认定发布传统文化、京味文化、多元文化空间、红色文化等六大主题100家北京市文化旅游体验基地。

  “文化+体育+旅游”模式。2021年,北京冬奥筹办与首都发展同频共振,文化体育融合发展呈现精彩亮点。奥运文化与首都文化深度融合,凸显北京“双奥之城”的活力与风采。通过持续开展体育文化节庆活动,冰雪文化旅游发展尤为亮眼,成功举办冰雪文化旅游季,推出22条冰雪旅游精品线路。同时,实施“漫步北京”计划,推出75条休闲主题游线路,进一步丰富了文化旅游体验。门头沟斋堂古村落古道文旅集聚区成为文旅体融合发展的典范。该区域包括爨柏景区、双龙峡景区、珍珠湖景区等,通过北京国际山地徒步大会带动产业发展。大会以“徒步山地古村落,引领休闲新生活”为主题,赛道途经爨底下村、黄草梁自然风景区等历史文化古迹,将体育、文化、休闲、旅游融为一体,不仅提升了山区知名度和影响力,还探索了山区产业发展新模式。目前,该区域全年平均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5000万元。

  “文化+传媒+旅游”模式。位于大兴区的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是全国首家以新媒体为核心、数字技术为创新引领的高新技术文创园区,形成影视传媒、设计创意、互联网、高精尖制造四大类产业集群。以新华网、钛媒体等为代表的新传媒产业,推进了数字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效衔接;以星光影视园、卡酷动漫、黑龙江卫视北京中心等为代表的影视节目制作产业,构建了文化产业装备系统定制和文化产业综合配套服务的“一站式”综合服务模式。

  “文化+商业+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背景下,北京将文化元素注入商业空间,优化其风貌景观和内涵价值,推动商业空间和业态升级。加快实施“文化商圈”计划,深度挖掘传统商圈历史文化资源。22个传统商圈和20家“一店一策”试点企业完成升级改造;制定实施前门大栅栏商圈改造提升计划,打造以“老字号+国潮”为特色的传统文化消费圈;推进西单-金融街商圈一体化,打造以“品牌+品质”为特色的时尚魅力消费圈。华熙LIVE·五棵松、蓝色港湾、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等区域文化休闲、时尚娱乐等多元业态融合,城市商业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

  “文化+乡村振兴”推动实现文化传承与共同富裕。北京大力建设集文化传承、休闲体验、旅游住宿于一体的特色新农村,发展景观农业,支持灯笼村、葫芦村等文化技能村,推动都市农业、会展农业融合发展,打造创意农庄、创意农场。特色民宿品牌矩阵效应初步形成,门头沟区形成“门头沟小院”民宿品牌,怀柔区形成“清境·山里中国”“老木匠”等民宿品牌,延庆区形成“长城人家”等特色民宿品牌,密云区“大城小苑”民宿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全球百个案例”。以文创赋能乡村振兴,如平谷区近年每年举办乡创文旅大赛暨“平谷好物”直播带货季。平谷世界休闲大会的成功举办,吸引11万余名游客到平谷观光旅游,使北京乡村旅游更是迎来新契机。

(作者系:北京市发改委产业处一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