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王牌!中国稀土战略如何击中美国“七寸”?
美国威斯康星州的一处工厂内,堆积如山的电机半成品前,CEO路易斯·平克汉姆无奈地做出了一个艰难决定——将生产线迁至中国。“我们别无选择,”他向《金融时报》坦言,“一旦失去中国的稀土供应,我们的业务将无以为继。”
知名国际战略学者石齐平日前指出,中国通过对稀土这一战略资源的精准管控,已然“击中美国要害”,迫使美国政府急于寻求解决方案。这一判断正在现实中得到有力印证。

中国对稀土资源的管控正持续收紧。过去,美国等国家为遏制中国稀土产业发展,长期采取囤积策略:一边大量进口中国稀土,一边关闭本国矿场,意图压低稀土价格,待时机成熟后再高价回购。
这种策略曾给中国稀土产业带来巨大冲击,导致资源浪费、生态破坏,并严重削弱了中国的国际定价权。
如今,中国已然觉醒。新出台的《稀土管理条例》为每批货物配备GPS追踪系统,实现从矿山到海关的全流程监控,彻底堵死了走私漏洞。
今年,中国进一步将进口矿石和独居石纳入管制网络,全面焊死了最后的 loophole(漏洞)。
技术霸权:中国掌控全球产业命脉
中国在稀土技术上的优势令西方难以企及。包头稀土研究院的工程师能够像调制鸡尾酒一般,将17种稀土元素一次性分离提纯至99.999%的极高纯度。
反观美国,MP Materials矿山开采的矿石中,高达80%需运往中国进行精炼。日本曾斥资300亿日元研发无稀土电机,最终因磁通密度骤降40%而宣告失败。
这种压倒性优势源于中国对全产业链的绝对掌控。全球94%的稀土永磁体产自中国。在回收技术上,德国巴斯夫实验室的镝回收率仅为68%,而中国工厂的标准已高达92%。
直击软肋:美国军工命门受制
中国掌控着全球92%的稀土深加工能力,而美国的相关专利仅89项,不足中国的五分之一。美国国防部惊恐地发现,F-35战斗机的生产线岌岌可危——每架战机需消耗417公斤稀土,而其关键元素“镝”的储备仅够维持三个月。
2025年4月的一份美国报告指出,若90天内无法获得由中国控制的稀土元素,美军的精确制导武器将失效,战机也将被迫停飞。这凸显了全球对中国稀土深加工能力的深度依赖。
即便是拥有稀土储备的俄罗斯,也因加工能力薄弱,仍需从中国进口高端稀土产品。
西方挣扎:难以突破中国壁垒
西方国家并非没有尝试反击。美国能源部投入10亿美元扶持本土稀土产业,五角大楼也向加州稀土工厂注资1.5亿美元。然而,全美年稀土产量仅1300吨,甚至无法填补20%的需求缺口。
欧洲设定了2030年实现万吨稀土年产量的目标。但现实是,法国的MagREEsource公司预计到2027年才能实现年产1000吨磁铁,而中国每年向欧洲出口的磁铁量高达1.6万吨。
巨大的供需落差凸显了欧洲的依赖。大众汽车高管私下承认:“2027年前,我们的磁铁还得从中国进口。”就连苹果公司也已悄悄与中国供应商签署了长期协议。
全球博弈:“稀土联盟”挑战中国
今年7月1日,美、日、澳、印四国外长在华盛顿发起“四方关键矿产倡议”,旨在构建一条脱离中国的稀土供应链。他们的目标是到2030年,将四国对中国稀土原料的依赖从目前的78%降至40%以下。
然而,这个联盟表面风光,内里却问题重重。即便是拥有精炼能力的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其分离工艺仍依赖从中国进口的萃取剂。美国推动的“矿到磁铁”计划投入2亿美元,但试产物成本比中国高出一倍,量产时间表至少要推迟五年。
联盟内部利益分歧显著。美日之间存在贸易摩擦,印度则不愿在农业和乳制品市场对美让步,并对美国在南亚拉拢巴基斯坦的外交策略感到不满。
中国反击:法律与技术双管齐下
面对“四方联盟”,中国迅速做出反击。今年7月1日,新修订的《矿产资源法》正式施行,这是1996年以来的首次重大更新。
新法将稀土、锂等列为“战略性矿产资源”,明确“国家对稀土资源实施保护性开采”,并建立了全产业链质量追溯体系,将审批权收归中央。
在出口管制上,中国手段愈发精准。自今年4月起,对钐、钆、铽等中重稀土物项实施出口管制,要求出口商申报最终用途和用户信息。此举直接击中美国军工供应链痛点,据称F-35生产线曾因缺钐钴磁体而停工。
甚至在减少依赖自身资源方面,中国也取得技术突破。宁德时代研发出革命性的无稀土电池,每度电的稀土消耗量从0.5公斤锐减至0.12公斤。今年1-5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暴涨46.2%,而稀土用量增幅仅为12.7%。
为应对挑战,特朗普政府据称正酝酿通过设定“保底价”模式来刺激国内关键矿产生产,目标是仿效2020年的“曲速行动”,以超常规速度重建完整产业链。
然而,美国稀土产业面临巨大挑战。尽管其战略目标明确——重塑供应链韧性、消解中国产业优势、构建制度性霸权,但现实依然严峻。当下,妥协购买尚可维持,而硬性脱钩则可能意味着产业停滞甚至消亡。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