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亿美元协议能打破中国稀土优势?澳洲的平衡术是智慧还是投机?

查股网  2025-10-22 11:28  中国稀土(000831)个股分析

10 月 21 日,澳大利亚国库部长查默斯在韩国仁川的亚太经合组织财长会议期间,接受彭博电视台采访时明确表示,澳大利亚有能力在与特朗普政府加强合作的同时,稳定与中国的关系。他重申,工党政府的核心政策就是在两个关系紧张的超级大国之间保持战略平衡。

这番表态的背景,是澳大利亚近期密集的外交动作。10 月 20 日,特朗普刚与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签署了一项关键矿产协议,根据白宫和澳总理办公室公布的文件,两国承诺未来六个月内各自拿出 10 亿美元,投入联合采矿和加工项目,还为关键矿产设立了最低价格保障机制。查默斯提到,这份协议的目的就是提升美国获取稀土等关键矿物的能力,以此抗衡中国在稀土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

但有意思的是,在美澳宣布这项协议的前一周,中澳刚举行过会谈,双方同意继续通过对话解决贸易争端。与此同时,阿尔巴尼斯政府还在推进总理年内访华的计划,近期澳大利亚在中美之间的外交互动呈现出双向加强的态势。针对美澳的矿产合作,中方在 10 月 21 日回应称,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是市场和企业选择的结果,关键矿产资源国应该为保障供应链稳定发挥积极作用,确保正常经贸合作。

消息传开后,有人说,“一边和美国签协议抗衡中国,一边又要推进访华,澳大利亚这是想两边都不得罪”。也有人看得更直接,“关键还是看利益,中国是澳大利亚铁矿石、煤炭的大买家,美国又能给安全保障,肯定想两边都沾光”。还有人质疑,“六个月投 20 亿美元建供应链,哪有这么容易,恐怕更多是政治姿态”。

要理解澳大利亚的这种 “平衡” 策略,得先看它的现实利益需求。澳媒《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之前就报道过,美国财长曾鼓动盟友减少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但查默斯明确拒绝了这种 “脱钩” 提议,他说设置贸易壁垒不是澳大利亚的核心利益。这背后是实实在在的经济账本 —— 澳大利亚的财政高度依赖向中国出口铁矿石和煤炭,把对华出口当谈判筹码对它来说是 “灾难性的局面”。

但作为美国的传统盟友,澳大利亚又需要维系安全合作。关键矿产就是一个重要的结合点,美国认定的 50 种关键矿产里,澳大利亚有 36 种,刚好能满足美国的需求。不过,有分析指出,美澳的矿产协议更像一场 “高调的象征性演出”。

澳大利亚虽然稀土储量排世界第四,还是中国境外唯一有重稀土生产能力的国家,但 “有矿” 不等于 “有产业”。它的莱纳斯公司至今还要依赖马来西亚的加工厂提炼稀土,其他项目大多还在勘探阶段,而稀土分离需要上百次化学处理,全球 80% 以上的加工环节都在中国,澳大利亚缺乏相应的工业基础和技术人才。10 亿美元投进去,对整个产业链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半年内建成供应链的承诺根本不具备可行性。

更现实的是,澳大利亚国内对环保敏感,稀土开采加工会产生放射性尾矿,很容易引发地方议会和环保组织的抵制,光是环评程序可能都要超过半年。而且美国的资金更多流向本土企业,澳大利亚很可能只是 “原料提供者”,技术收益还是留在美国。这些工业现实,让美澳的 “抗衡中国” 显得底气不足。

澳大利亚的 “平衡” 政策本质是利益驱动。它既想通过和美国合作获得安全背书,又不愿放弃中国这个巨大的贸易市场。这种策略看似稳妥,其实也有风险 —— 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陷入 “两边不讨好” 的境地。中方强调的 “市场选择”,正是点出了关键:产业链的形成不是政治口号能改变的,澳大利亚如果过度把资源问题政治化,反而可能影响自身的产业发展。

从近期动作看,澳大利亚确实在努力拿捏分寸。一边和美国签矿产协议,呼应盟友的战略需求;一边推进中澳会谈和总理访华,维护经贸合作基本盘。查默斯说的 “平衡能力”,本质上是在中美博弈的缝隙中寻求利益最大化。但这种平衡能不能长久,最终要看实际行动 —— 是尊重市场规律、保持经贸合作的稳定性,还是被地缘政治裹挟着走。

这场博弈背后其实是全球资源与市场的深层逻辑。没有哪个国家愿意轻易放弃重要的贸易伙伴,也不会随便背离长期的安全盟友。澳大利亚的选择,是所有资源出口国在大国关系中的一个缩影:利益永远是外交的核心,而真正的 “平衡”,从来不是口头表态,而是对经济规律和自身实力的清醒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