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鸿股份变更募投用途 加码新能源客车前景几何
《投资者网》丁琬璎
7月12日晚间,大唐高鸿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鸿股份”,000851.SZ)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3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30万元至430万元,同比下降98.36%至98.74%。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预告中表示,归母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主要原因是上年同期公司转让参股子公司事项确认3.24亿损益,该事项于2022年5月31日披露。
净利润大幅下降有原因
资料显示,高鸿股份是由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发起设立的高科技企业,1998年6月9日在深交所主板上市,其主营业务包括行业企业业务、信息服务和IT销售三大板块,主要从事数据通信领域产品、业务和整体解决方案的提供、行业信息化客户信息系统解决方案的提供。
根据其2022年报,主营业务是面向企业客户的企业信息化业务;面向3C卖场、中小企业客户的IT销售业务以及面向个人消费者为主的信息服务业务,其中IT销售营收占比57.91%,为营收“大头”(见下图)。
对于今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高鸿股份解释称,主要原因是上年同期公司转让参股子公司事项确认3.24亿损益,该事项于2022年5月31日披露。
此外,公司表示,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增长,主要原因是公司本年压降IT销售业务,努力发展毛利较高的行业企业业务和信息服务业务,提升盈利水平。同时公司本年严格压降预算外开支,管理费用同比明显下降。
2019年至2022年,高鸿股份收入规模震荡下行,扣非净利润持续为负,今年上半年扣非净利润虽有向好趋势,但依然为亏损(见下表)。
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扣非净利润连续亏损的同时,2019年、2021年和2022年的归母净利润却为正。
2019年,高鸿股份投资净收益2.59亿元,其中处置其他非流动资产取得的投资收2.51亿元;2021年,公司资产处置收益1.55亿元,其中基本为无形资产处置利得;2022年,公司再次取得投资净收益3.09亿元,其中处置长期股权投资产生的投资收益达3.54亿元。
拟溢价收购国唐汽车
因收购标的确认损益导致今年归母净利润大幅下滑的同时,高鸿股份又欲收购,受到市场的关注。
7月13日,高鸿股份发布公告称,拟将前次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中的2亿元变更用途,用于增资新能源客车生产企业国唐汽车,增资完成后,高鸿股份将持有国唐汽车43.78%股权,为国唐汽车控股股东。
此次收购受到关注的原因之一,即为高鸿股份总经理张新中也在国唐汽车担任总经理一职,因此国唐汽车为公司关联方,本次交易属于关联交易。
此外,从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等数据看,高鸿股份大量投资项目未能按期兑现,此番再次变更定增资金的用途,且拟溢价138%增资关联方资产国唐汽车。
此次高鸿股份拟增资收购的国唐汽车,主业为新能源客车,产品覆盖新能源公交车、专用车、无人驾驶客车、无人驾驶集运车、无人驾驶矿卡等。
2022年,国唐汽车营收5.88亿元,净利润为-2113万元,6.69亿总资产中,负债为5.79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86%。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国唐汽车新增的应收账款约3.02亿元,占同期全部营收高达51%,过半收入是应收款。今年一季度,国唐汽车实现营收仅454万元,净利润为-381万元,负债率仍达85%。
按照约定,2023年至2025年,目标公司承诺净利润分别为-2389.31万元、-742.80万元和118.14万元。也就是说,未来3年其业绩承诺是合计“亏损3000万”。
高达85%的负债率、连续亏损,且未来三年仍将继续亏损的公司,高鸿股份仍将以2亿元、138%的增值率进行增资。
能否重塑业务格局
高鸿股份为何斥资2亿元、溢价138%也要收购的国唐汽车?
高鸿股份表示,控股国唐汽车后,在技术层面,计划将车联网技术与整车生产深度结合,开发以车联网技术为核心的自动驾驶应用解决方案,实现车路云的真正联动;在产品层面,计划拓展国唐汽车现有产品线,改变目前以新能源公交车为主的销售格局,实现采用新能源技术的特定行业无人驾驶运输车、自动驾驶客车及智慧公交车并重的业务格局。
有投资分析人士认为,对高鸿股份来说,投资一家智能网联车生产企业,在夯实公司实业投资外,还能形成与国唐汽车建立稳定、可靠的合作关系,依托公司在工业互联网、车联网软硬件技术和国唐汽车智能网联车研发生产能力,更好地服务于交通运输领域智能化、网联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打造更完整的智能工厂、智慧物流解决方案,共同推动智慧公交车、自动驾驶集运车、自动驾驶客车及厂区物流使用的各类智能载运车辆成功落地。
另有业内人士认为,高鸿股份现有行业企业信息化业务以企业客户及政府客户为主,国唐汽车的智慧公交车、无人驾驶集运车和自动驾驶客车均主要面向国有企业及区域销售,两者目标客户有相似性,双方既有渠道可带动增量业务的销售而无需新增拓展开支。
两者联合能否重塑高鸿股份的业务格局,还留待市场进一步验证。(思维财经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