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安凯客车深化海外市场布局|江淮汽车最新消息
每户年均增收1.5万元,让加入“共富农园”的蒙阴县群众笑得合不拢嘴。
蒙阴县锚定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以“四雁工程”为抓手,深化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双领双全”模式,创新建设“共富农园”,探索出一条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新路径,实现了强镇兴村富民,年增加税收3亿元,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5万元。
“共富农园”链出乡村新动能
“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了,一天摊40多公斤,挣100多块钱,比出去打工强多了。”“孝诚常路”煎饼产业园里,正在生产线上摊煎饼的工人薛其娥欣然相告,话里话外透着满足。
煎饼是常路镇主导产业之一,该镇有煎饼加工合作社12家,从业人员1027户,年产优质煎饼5300余吨。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多头“点火”的分散式生产难以承担产业化发展需求。常路镇走链式集聚、产业集聚发展之路,规划建设了煎饼产业园,引入龙头企业1家及8家合作社,配套电商直播、煎饼体验馆、煎饼花制作等功能区,抱团发展以“园”强链,吸纳群众就业630余人,带动集体增收超过30万元。
走进垛庄镇肉兔产业园的种源培育与智控中心,智慧管理平台上清楚地显示着各合作社代养基地、社员代养点的实时画面,同时对养殖环境进行自动调控。2023年,蒙阴县引进山东兔兔科技有限公司,投资5.2亿元,建设了集饲料生产、种苗研发、肉兔养殖等于一体的肉兔养殖“共富农园”,建设肉兔育苗棚6座,全自动智能化养殖大棚18栋,取长补短以“园”补链,园区可年产肉食兔幼兔1000万只,村集体年增收150万元以上,带动周边13个村发展养殖大棚29个,500余户社员发展起了庭院养兔。
城乡融合,不断催生新的产业组织方式,将农业园区“链”起来,不断整合要素资源。蒙阴先后成立党组织领办合作社268家、联合社17家、县级联合总社1家,在此基础上,通过“合作社+企业+农户”方式,实现社会资本赋能农业园区,创新建设“共富农园”12个,总投资86亿元,建设特色养殖、农产品加工等45个产业项目,推进农业园区链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职业经理人成了村里新能人
“职业经理人善经营,通过挖掘农产品附加值,拓宽了粉皮、小米等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了村集体和社员收入,我们省心放心。”联城镇常马村党总支书记孔祥莲说。
常马村常马农牧发展专业合作社聘请本村致富能人李冲为职业经理人。李冲上任后,帮助合作社进一步明晰“麦饭石+”产业发展思路,确定以粉皮生产加工销售为主要经营项目,开发出巴掌粉皮等多个系列的绿色产品。同时,开通微信小程序、京东特产馆,与21度网上商城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推动合作社实现从单一种植业到以电商销售为主的蜕变转型,建立自产自销的“一条龙”服务体系,合作社年均销售收入600万元,比之前增加300多万元。
城乡融合,让人才和技术发挥出最大价值。为破解部分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对接市场不精准、经营理念滞后、管理人才少的问题,蒙阴县探索推行“一社一名职业经理人”,首批聘任10名全职型、合作型、兼职型职业经理人,成为村里的新能人,在乡村振兴中大显身手。
野店镇大石头村党支部领办的果香蜂采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聘请在蜂群、技术、资源上有领先优势的养蜂人邢士玉, 实现养蜂技术的迭代升级,并开发十几种蜂蜜网红产品,带领社员打通线上线下销售通道。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463万元,村集体增收10.6万元。高都镇蔡庄村顺盛果品专业合作社聘请在安徽从事蜜桃销售和技术指导工作的本村青年刘久伟为职业经理人。他不仅深入田间指导成员开展授粉和病虫害防治,还引进蜜桃“油蟠8号”“油蟠34号”等优质品种,对120亩蜜桃进行品种更新,新品种蜜桃销售价格每斤提高了1.5元。
要素保障激活乡村振兴新活力
近日,中国农业银行蒙阴支行对云蒙湖生态区新官庄村党支部领办的农金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240万元,为合作社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城乡融合,重在要素整合。蒙阴县围绕推动园区建设,统筹保障“共富农园”产业发展急需的资金、土地、科技等要素,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全县整合涉农项目资金2.3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64.7亿元,实行“一乡镇一银行、一项目一银行”工作机制,发放“四雁振兴类”贷款23.51亿元。同时,探索“商业性金融+合作社”金融服务模式,创新碳汇保险、能耗质押贷等,全县绿色贷款余额29.9亿元,新增“鲁担惠农贷”3.23亿元、年度“美德积分+”转化贷款8.63亿元。
生产要素的整合,实现了多要素协同发力。全县发展标准化种植、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及高端民宿等产业,带动1800余名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探索“县国有企业+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支持党组织领办合作社通过产权明晰、盘活资产入股等方式,激活闲置资产增收潜能,已实施20个产业发展项目。成立县级科技工作专班,加快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成果转化”,建立科研实践基地、实习基地、实训基地、科技小院等13处,创新“一镇一高校、一镇一科研平台”模式,以“共富农园”为平台,对接21家高校、11个科研平台,引进新技术32项,推动13项科研成果在园区实现转化。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孙锐 通讯员 张圣虎 李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