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造就一流航天科技领军人才
转自:中国组织人事报
本报北京讯 (通讯员 航科轩)近年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坚持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培养造就了以33名两院院士、200名国家级专家、462名集团级专家和678名型号“两总”为代表的一流科技人才队伍,为圆满完成“天宫”建站、“北斗”组网、“嫦娥”取样、“天问”探火等国家重大航天工程任务提供了坚强人才保证。
强化重大工程砺炼,精心造就型号领军。面对运载火箭发射频次和空间飞行器入轨数量屡攀新高的艰巨挑战,近年来,集团公司始终坚持型号每推进一个阶段、人才就要跟进一批、储备一批的系统思维,以工程项目所需的相关专业技术为牵引,以选优项目领军人才、配强关键分系统人才、托举一批后备人才为着力点,让广大科技人才在系统工程的实践历练中快速成长。注重让青年科技骨干打头阵、当先锋,在重大项目攻关中经风雨、壮筋骨,对善打硬仗、战绩突出的,及时推举为型号正副总设计师、正副总指挥;项目实施中既做到大胆使用、信任支持,又及时在关键节点请院士专家严格把关,确保一代代青年领军人才绽放光芒。38岁担任载人航天领域副总设计师的黄震,带领团队成功研制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实现了我国在该领域的跨越发展。36岁担任CZ-8火箭副总设计师的吴义田,牵头组织攻克了总体快速集成设计等多项技术难题,大大加速了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更新换代进程。
多维设计政策体系,着力培养科技专家。集团公司始终坚持“人才高度就是事业高度”的政治站位,聚焦战略发展需要,系统设计人才政策。编制了《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规划》,发布了《加强新时代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组织实施了型号领军人才造就、创新领军人才培育、青年拔尖人才支持等若干人才计划。以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等为牵引,在岗位职务聘任、科研经费配套、创新团队组建、科研助手配备、交流平台搭建、子女入学与住房保障等方面给予入选专家大力支持。围绕13大类44个航天主体专业,建立了国家、集团、院、部所厂等四级3000余名科技专家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引领专业方向、培养专业人才和参与决策咨询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化常态化,不断强化对各类专家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依托38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流动站),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大力培养尖端科技和新兴前沿领域方向的青年后备人才。组织科技骨干参加重大课题研究、国际交流合作、学术社团任职等,着力提高其行业知名度和专业影响力。十九大以来,集团公司新增9名院士、76名国家级专家,189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一批青年英才在人才计划支持下快速成长:1980年出生的马小飞博士,主持完成了国际上难度系数最大的“星载大型高精度网状天线”研制。1982年出生的魏海鹏博士,在突破水下发射技术世界性难题中取得了多项原创性成果。
健全多元激励机制,激发创新创造动能。大力弘扬航天精神,通过开展发射塔架下的道德讲堂、举办新时代航天精神先进事迹报告会、组织航天精神谱系展览、大力宣传孙家栋、包为民等身边先进科技专家典型,确保“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航天强国重任在肩”始终成为新时代航天人的坚定信念。建立起由技术总监、技术经理、技术主管和技术员构成,覆盖全员、集团通用的14级业务职务序列,完善了以创新能力、科研质量、业绩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对取得前沿技术突破、解决关键技术难题的技术骨干开辟职称评审绿色通道等,有效引导科技人才立足岗位、深耕专业,涌现了航天器结构与机构专业技术带头人柴红友、航天微电子技术研究专家赵元富、常温推进剂发动机设计专家王鹏武等一批深耕一线30余年的科技专家代表。建立重大荣誉表彰机制,每年投入3000万元设立航天荣誉奖项,重奖一线有功科技人员,单项奖励最高达100万元。对取得突出成绩的科技人才,实行政治待遇、物质奖励、推举专家、培训深造、休假疗养“五优先”,让其充分感受到来自组织的信任支持和关心。集团现有19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10位是一线科技专家;3名专家被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1个团队获评“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