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农糖业:科学种管,“蔗”里越种越甜
转自:新华财经
今年以来,广西农投糖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聚焦“种好蔗”,聚力打好“第一车间”扩规模、提单产、增糖分攻坚战,多措并举不断夯实“第一车间”基石,切实端稳“糖罐子”。
向科技要产量,增产增收更有底气
河池宜州安马乡,绿油油的甘蔗一天天生长,长势喜人。种植户胡海雄心里大石头稳了大半:“扛住了上半年接连大雨的考验,糖厂推荐的定制肥立功了,现在就希望下半年能够风调雨顺。”
定制肥,是广西博庆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庆公司)与云南省甘蔗研究所联合开展科学测土配肥项目的重要成果,根据宜州区土壤成分、病虫害特点科学配方,给甘蔗精准施肥。博庆公司安马甘蔗站站长李有奎介绍,定制肥比市场普通肥料价格更低,今年大面积推广后,收到了出色的市场反馈,“连续大雨过后更易滋生虫害,使用定制肥的甘蔗虫害发生率明显更低、长势更好。”
农业生产,三分种七分管,需要“天帮忙”更要“人努力”。近年来,广农糖业紧盯“科学种管”狠下功夫,坚持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耕种上推广深耕深松、测土配肥,管护上推广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统防统治,引入新型培土机、无人驾驶耕种机、无人机等新型机械化农机具。

以甘蔗生长期最大“敌人”虫害为例,多年来,广农糖业联合广西甘蔗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在蔗区全面建设虫情测报点,及时收集虫情、发布管护提醒和防控方案,且每年投入近千万元扶持种植户开展无人机统防统治,病虫害发生率大幅降低,有效促进甘蔗稳产增产。2023/2024年榨季,广农糖业(含托管企业)蔗区平均亩产提到5吨/亩以上。新榨季尽管频遭暴雨天气侵袭,但甘蔗始终“坚挺”,蔗区长势同比去年较好。
抓大户带小户,扩面提质再夯实
在南宁宾阳县大桥镇红桥村委桥坝村,农户江采林今年把家里的55亩桉树地清了,改种甘蔗,“一是有政策扶持,二是听村里其他人说种蔗收入还可以。”
一花先放众花随,像江采林那样改种甘蔗的农户越来越多。甘蔗稳产增产,稳面扩面是基础,随着科学种管水平提升,甘蔗产量及效益的持续增长,越来越多农户坚定了改扩种甘蔗的信心。

近年来,广农糖业利用“桉退蔗进”等耕地保护政策,坚持“抓大户带小户”,积极培育种蔗大户、农民合作社等适度规模经营主体,通过加强技术指导、技术跟踪服务、推广农业现代科技等,示范带动农户多种蔗、种好蔗。2023/2024年榨季,广农糖业(含托管企业)实现种蔗面积净增16万亩,其中适度规模经营户增长至3000多户,进一步助推以规模化促进甘蔗生产机械化、标准化,为促进“第一车间”扩面提质打下坚实基础。
向机制要活力,“糖罐子”更稳当
种植完成面积、培土完成面积、除草完成面积……这些数据,是李有奎绩效考核表上的指标,直接跟他的工资收入挂钩。对照甘蔗耕种管收不同阶段重点,博庆公司科学制定了考核指标。
“实施考核以后,大家变得更有干劲了。每天想的是怎么更好服务蔗农、怎么实现增收。”李有奎表示,服务到位了,农民增收了,他们的工资才会跟着高起来。正向激励的效果是显著的,2023年,博庆公司经营利润创下投产以来最高效益,而刚结束的2023/2024年榨季,甘蔗入榨总量也是实现了递增,较上榨季增长41%。
甘蔗丰产丰收,说到底关键主体在“人”。如何充分调动起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向内,广农糖业紧紧抓住三项制度改革这个“牛鼻子”,坚决打破“大锅饭”“铁饭碗”,通过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等各类激励手段,充分激发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
向外,聚焦提振农民种蔗积极性,广农糖业用好用足一系列政策,激活产业“源头活水”。如今,既有种植、管护补贴政策降低种蔗成本,又有约定收购价、糖价二次联动保障蔗农收入,还有技术培训、技术跟踪服务护航提高甘蔗产量。今年开展的“吨糖田”竞赛,更是点燃了种植户们学技术、用技术、提产量的热情,“十八般武艺”轮番上阵……
机制活了、人心齐了,种好甘蔗,提质增效自是“水到渠成”,广农糖业把“糖罐子”端得更稳当、更有底气。(劳艳燕)
编辑:赵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