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报》:中钢国际:以技术装备出海——书写“一带一路”中非合作新篇章

查股网  2025-10-31 16:26  中钢国际(000928)个股分析

(来源:中钢国际

近期,《中国冶金报》刊登了题为《中钢国际:以技术装备出海——书写“一带一路”中非合作新篇章》的特别报道。现将报道全文与大家分享。

当中国钢铁工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新征程,其核心驱动力何在?答案蕴藏在日新月异的冶金装备之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钢铁强国而言,这个“器”,就是以自主创新为魂、以智能绿色为骨的现代化冶金装备。

“新装备”是这场变革的坚实根基。它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硬件”更迭,而是融合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精密制造等前沿科技的复杂系统。

“新动能”是“新装备”赋能下迸发出的全新生命力。它意味着装备的价值不再局限于“替代人力”或“提升转速”,更在于为整个生产流程注入“智慧”的内核。

“新未来”是我们共同奔赴的宏伟图景——一个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钢铁产业,其蓝图需要由先进装备来描绘。

我们深信,冶金装备产业的每一次突破,都是中国钢铁迈向更高峰的有力支撑。

从横跨欧亚的土耳其到北非腹地的阿尔及利亚,在“一带一路”合作的热土上,两条代表着中国钢铁工业高端制造水平的1800mm热连轧生产线先后成功投产运行。这两个项目的落地,不仅标志着中钢国际再一次实现了核心技术和成套装备的海外输出,还彰显了中国制造的技术自信与品牌实力。

自主热连轧技术挺进国际钢铁核心区

2023年6月份,由中钢国际全资子公司中钢设备有限公司(简称"中钢设备")总包建设的土耳其Tosyali 1800mm热连轧项目,全线热负荷试车一次成功,顺利生产出第一个钢卷。该产线运行稳定、产品质量优良。这不仅是土耳其近年来最大的冶金投资工程之一,还是中国输出海外最先进、最具竞争力的热轧生产线。

该项目采用中国自主设计及成套设备供货,整体技术水平达到世界一流。该产线核心技术亮点突出:

·中国自主研发的步进梁式板坯加热炉数字化全脉冲燃烧控制技术,实现高效节能;

·高打击力除鳞机与可调节高度集管设计,确保除鳞压力恒定、带钢表面质量优异;

·双工位热卷箱有效改善中间坯温度均匀性,提升产品性能稳定性;

·精轧机组采用中钢设备自主研发的“VCS+工作辊负弯技术”,有效优化带钢平直度,可稳定生产最薄至1.0毫米的带钢;

·全新布置的层流冷却系统与精轧出口薄带压带装置,提升冷却均匀性与尺寸精度;

·牌坊式夹送辊卷取技术保障高强钢的卷取稳定顺畅;高效节能与绿色环保设计贯穿生产线全流程。

其中,中钢设备自主研发的“精轧机工作辊负弯技术”成为该项目的最大亮点。这项创新技术在国际竞标中击败全球头部工业工程公司。相较于传统的CVC辊型系统,中钢设备方案有效解决了薄带钢板形控制难题,将最薄生产极限从1.2毫米进一步突破至1.0毫米,实现更高的平直度与厚度精度。

此外,该项目工作辊液压弯辊装置的应用显著提升了板坯表面质量与成材率。该装置具备反应快速、调整精度高、调节范围大的特点,满足了高速度、高精度轧制要求,实现板形自动控制。液压弯辊技术还使一种辊型可适配多规格生产,减少换辊频次、提升作业率。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中钢设备团队展现出卓越的项目管理与应变能力,并用责任与担当履行了“客户至上、超越期待”的理念。面对土耳其突发的7.8级强震,该项目团队在10天内重返施工现场,仅用4个月便成功实现首个钢卷下线,为当地经济复苏、就业稳定与产业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

两年后,中钢设备迎来另一个里程碑事件——EPC总承包建设的阿尔及利亚Tosyali四期绿色低碳短流程综合钢厂1800mm热连轧生产线正式投产,成功生产出首个钢卷。该项目设计产能为350万吨/年,产品规格覆盖宽度700毫米至1650毫米、厚度1.0毫米至25.0毫米,可生产API X100级石油管线钢、高强汽车板、高等级家电板及耐候结构钢等高附加值钢种。

该项目同样由中钢设备自主设计、成套供货,配置1架粗轧机、7架精轧机和3台强力卷取机,并搭载新型薄带压带装置、油膜轴承系统和全自动控制模型,实现了高效、节能、绿色的生产目标。

两条1800mm热连轧产线的相继成功投产,标志着中国在热连轧领域的设计、制造、调试与技术服务能力实现体系化输出,也见证了中国热轧生产装备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回望发展历程,中国的热轧生产装备技术曾在20世纪80年代初完全依赖进口;21世纪初,中国逐步实现装备技术国产化;而今天,以中钢国际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已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技术和成套装备成功输出海外,形成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重大转变。这不仅是产线的跨国建设,还是中国制造业实现高端突破的重要里程碑。

从“能建造”到“能创新”

中国热平整技术实现国际首创

2025年第3季度,阿尔及利亚奥兰港畔,由中钢设备EPC总承包建设的Tosyali1800mm热平整项目成功热试,第一个钢卷顺利下线。这标志着中国自主研发、国际首创的热平整技术正式在非洲落地,为北非钢铁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该项目年设计产能80万吨,可处理抗拉强度高达1000兆帕的高强钢产品,覆盖汽车板、家电板、耐候钢等高端品类。其技术亮点包括:多模式工艺(平整、轧制、拉弯矫直、多辊矫直)集成一体,实现生产灵活与组织高效;液压AGC(自动厚度控制)高精度控制系统,干平整模式下可实现15%大压下率、35000千牛轧制力,突破传统极限;创新分体式机架结构设计,显著降低辊耗、延长辊期;智能自动化系统实现AGC压下、张力、板形闭环控制,消除操作差异、保障产品一致性。

该项目首卷热轧带钢平直度改善率超75%,成品卷形质量完全达标,关键指标优于国际同类设备。这一成果不仅提升了Tosyali在北非市场的竞争力,还标志着中国热平整技术正式跻身国际一流水平。

近年来,中钢国际聚焦“技术+装备+解决方案”三位一体的发展路径,不断强化自主技术研发与装备制造能力,持续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成套化解决方案。这一转变,不仅展现了中国自主技术与装备制造水平的跨越式提升,也折射出中国科技创新实力的稳步增强。

从土耳其到阿尔及利亚,从热连轧到热平整,中钢国际以成套化、系统化的解决方案,成功将中国的设计理念、装备制造与智能控制技术推向全球。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实践中,中钢国际不断深化合作、拓展广度,以撬动互联互通和资源整合的“巧实力”,叠加以技术与质量为依托的“硬实力”,实现了由“工程建造者”向“技术赋能者”的跃升,推动品牌影响力与国际美誉度的持续提升。

中钢国际董事长赵恕昆表示:“项目建设让中土、中阿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项目成果为当地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提升民生福祉锦上添花。中钢国际将继续发挥‘一带一路’钢铁排头兵的作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中国技术、中国装备和中国方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负责任央企的力量。”

从地中海之滨到撒哈拉沙漠北缘,中钢国际的每一条生产线投产、每一次热试成功,都是中国技术和中国制造不断走向世界的生动注脚,更标志着中国钢铁系统解决方案在全球产业格局中的新高度。

作者|陈晓莉

编辑 | 郝淑慧

审核 |张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