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弘:发展新质生产力有五个着力点

查股网  2024-04-12 17:58  中 关 村(000931)个股分析

4月12日,2024新京智库春季峰会在北京开幕,“问计向新——新质生产力主题论坛”于下午举行,多位重磅嘉宾围绕新质生产力如何在北京高质量提速发展展开讨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弘在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新时代新质生产力发展有五个着力点。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弘。 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弘。 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加快新质生产力创新动能打造

赵弘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应该加快新质生产力创新动能的打造。创新方向上要聚焦“立地”“顶天”“抓关键”。“立地”即原始创新,要把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作为主要任务。“顶天”即前沿创新,要持续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争取前瞻性基础研究和颠覆性技术实现突破。“抓关键”即“卡脖子”技术突破,必须清醒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刻不容缓。

创新组织形式上,要探索新的科研组织模式。他说,我国科研组织方式不断创新,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联合体、揭榜挂帅、“赛马制”、“平行探索”等新模式不断涌现。截至2021年底,我国有新型研发机构2412家,平均研发投入强度为35.96%,R&D人员占比64.6%。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持续推进科研组织方式创新,深入开展“有组织科研”。围绕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技术、新能源、绿色低碳等关键领域,建立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科研组织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增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生动力。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加快新质生产力的未来布局

赵弘认为,第二个着力点是加快新质生产力的未来布局。“世界正处于第四次科技革命到来的前夜,多学科多领域融合加深,第四次科技革命带来的相关未来产业,如人工智能、脑科学与脑机接口、合成生物、元宇宙等,成为各国角逐的焦点。”

目前,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与美国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以AI大模型为例,美国企业在大模型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如OpenAI的GPT系列模型、文生视频模型Sora等,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破圈”。据统计,2022年全球大模型市场规模约为5亿美元,美国企业占据约60%的市场份额,我国企业占据约20%。

他说,大力培育未来产业已成为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开辟新赛道、塑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

应强化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全面赋能

同时,应强化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全面赋能。我国数字经济走在全球前列,几乎与国际发展同步甚至在少数领域已经领先。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7.1万亿美元,占47个国家总量的18%以上,居全球第二。

他认为,应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我国是制造大国,传统产业体量大,在制造业中占比超80%。未来,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的潜力非常巨大,这本身就是新质生产力的组成部分。数字化、智能化(“智改数转”)是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重要方向,要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加快无人工厂、“黑灯工厂”建设,打造一批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和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

要推动数字产业化,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规模虽位居全球第二,但与美国相比,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仍存在较大差距。今后,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溢出效应和网络协同效应,拓展数字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场景,加快培育人工智能、高级别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等数字经济新业态,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

加快新质生产力的高品质空间载体建设

产业园区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不仅是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平台。

他举例说,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中关村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正在加速向“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迈进,对全市及全国的示范引领作用更加凸显。但与硅谷相比,中关村原始创新能力仍有待提高,实体经济领域具有硬核技术的科技型领军企业较少,有竞争优势和引领价值的新领域、新赛道主体亟待培育,与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他认为,应通过建设高品质的产业园区,完善基础配套,构建产业生态,强化政策保障,营造适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亚环境”“微环境”,进而促进各类产业资源高效配置。

强化新质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配置

赵弘表示,人是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是生产力生成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型团队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第一资源。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理工科毕业生群体,有2.4亿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4年,研发人员总量位列世界第一。但同时,我国也面临着拔尖创新人才和团队不足、科技评价激励机制亟待完善、支持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培养储备不足等问题。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着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贯通、融合发展,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激发劳动者的创造力和能动性。

要创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体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要与校正社会价值导向结合起来,深入推进教育体系改革,着力造就有创造力的人才队伍。完善人才有序流动的市场化配置机制。深化人才评价导向机制改革,破除人才职称晋升中的“五唯”,将人才向着创新型人才的方向培养,让科研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解决发展中的“真问题”;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招揽制度。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陈静 校对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