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持续创新发展良好态势

查股网  2025-09-23 00:43  中 关 村(000931)个股分析

(来源:劳动午报)

转自:劳动午报

近日,“中关村指数2025”在国际科技园及创新区域协会(IASP)世界大会北京时刻上发布。结果显示,综合指数持续攀升,2024年达362.1,较上年提升32.7个点,相比基期年均增长12.4%,体现出中关村持续创新发展的良好态势。

综合指数持续攀升

“中关村指数”由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编制,已连续14年向社会发布。中关村指数指标体系由创新引领、创新创业生态、产业发展、开放协同、宜居宜业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35个三级指标构成,旨在直观有效刻画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中关村示范区)创新发展的新动态、新特点、新趋势,成为表征我国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中关村指数2025”结果显示,综合指数持续攀升,2024年达362.1,较上年提升32.7个点,相比基期年均增长12.4%,体现出中关村持续创新发展的良好态势。

五个分项指数中,创新引领指数和创新创业生态指数均首次突破500,分别达到549.2、524.3,相比基期分别年均增长16.7%、16.3%,是推动综合指数持续增长的重要动能;产业发展指数延续向好趋势,达到287.1,相比基期年均增长10.1%;开放协同指数波动上升,达到316.4,相比基期年均增长11.0%;宜居宜业指数平稳提升,达到133.4,相比基期年均增长2.7%。

高能级创新平台加速汇聚

“中关村指数2025”显示,北京连续8年位居“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榜首,汇聚了92所高校、1000余家科研院所,拥有55万余名科研人员、全国近一半的两院院士,13所高校入选“自然指数2025”“QS世界大学排名2026”前500强。高水平科研平台加快落地,在京全国重点实验室145家。围绕前沿技术领域,首批布局132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着力打造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等10余家新型研发机构。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凸显。2024年中关村示范区企业研究开发费用4785.1亿元,同比增长6.5%。截至2024年底,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25万件,相对2013年增长了约8倍;每万名从业人员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07.1件,相对2013年翻了两番多。

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指数快速增长,2024年达524.3,较上年提升46.4个点,较基期年均增长16.3%。中关村示范区持续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多层次人才梯队建设取得积极成效。2024年中关村示范区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178.0万人,占从业人员64.4%,占比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高新区整体约20个百分点。

2024年,中关村示范区新设科技型企业4.6万余家,每日新设科技型企业126家,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企业衍生、高管和海归人员创业成为初创企业重要源头。独角兽新生力量持续孕育,2024年中关村示范区新晋独角兽企业21家,约62%集中于通用人工智能、细胞治疗、新型储能、氢能等未来产业细分领域。

人工智能产业位居全球前列

2024年,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9.85万亿元,较上年净增约1万亿元,贡献了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约三分之一、国家高新区总收入的约六分之一。收入结构“含金量”高,2024年中关村示范区技术收入2.67万亿元,占总收入比重27.1%。发展质效显著提升,2024年企业人均实现收入较2013年增长了1.2倍;人均实现利润较2013年增长了2.2倍。

中关村示范区数字经济蓬勃发展,2024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总收入4.55万亿元,同比增长21.3%。人工智能产业位居全球前列,落地全球首个人工智能街区,备案大模型数量持续领跑全国,136款大模型通过中央网信办备案,占全国25.2%;13家企业入选2025年福布斯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企业TOP50。医药健康2024年实现总收入超过4000亿元;9个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位列全国第二;9个创新药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排名全国第三。积极布局合成生物、具身智能机器人、氢能等新兴产业领域,成立全国首个量子科技孵化器、具身智能产业园和全球首个具身智能机器人4S店,打造了64家特色产业园。

截至2024年底,中关村示范区年收入亿元以上企业5584家,其中年收入超千亿元企业11家,较上年增加4家;集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8万家,约占全国高新区12%。

□本报记者 孙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