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从跟跑到领跑!中关村用创新实践作答“时代之问”

查股网  2025-09-23 15:19  中 关 村(000931)个股分析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2013年9月30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首次走出中南海,在中关村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题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中关村、建设高新区这步棋是走对了。作为我国第一个高新区,中关村在国家科技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面向未来,中关村要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在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这场特殊的集体学习,不仅是对中关村的肯定,证明中关村走在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前列;更是一次把脉定向,为中关村指明了在国际上更高层面的发展目标,中关村的发展再上新台阶。

十二年间,中关村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指引,用创新实践作答“时代之问”,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这里发生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形成了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探索出一系列可复制推广的经验,为我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中关村方案。2013年至2024年间,中关村园区总收入从3万亿元增长到8.74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10%,综合实力蝉联全国178个国家高新区首位。

先行先试,开启“自上而下”的制度改革创新

中关村作为国家系列改革的试点,其每一步跨越都伴随着对旧有体制的突破,都能看到“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良性互动。2013年以来,国家多个部门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纷纷进入中关村,主导更深层的制度创新。中关村按照国家改革大方向,着眼于破除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先后开展了“新四条”“新新四条”“工商19条”“食药12条”等多轮次改革,率先探索了外籍人才出入境管理、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等多项改革措施,累计30余项试点政策在全国推广实施。中关村的改革探索,打通了从科学研究到技术开发再到市场应用的许多专业管理领域的细节性制度障碍,创造了有利于自主创新和技术价值实现的良好制度环境。当前,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24条改革措施全面落地,部、市出台配套政策50余项,财税、人才等改革措施已在全国推广,有效发挥了试点突破和压力测试作用。

创新策源,中关村成为新兴产业源头与前沿技术策源地

中关村的产业发展呈现出较强的技术创新自主性,以开放的姿态参与规则制定,在基础研究“无人区”建立中国标准,在产业变革“深水区”掌握定义权。中关村的技术创新除技术突破本身的作用外,在技术发展和行业发展方向的引领上更加突出。如果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关村主要是对国际成熟技术的利用,21世纪以来是实现成熟技术的自主化发展,那么新时期中关村的技术创新活动往往是在技术发展尚不成熟、行业方向尚不清晰之时,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展开前瞻性的探索。2013年以来,中关村不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实施基础研究领先行动,涌现出人工智能大模型、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国内首个自主可控软硬件技术体系“长安链”等一批世界级重大原创成果,在部分技术领域实现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角色转变;加速构建“高精尖”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医药健康、集成电路等9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合成生物制造、具身智能、商业航天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加速发展。

生态重构,中关村成为全国创新创业生态“标杆”

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创新是“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其核心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创造性破坏”的生态重构;弗里曼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则强调,大学、企业、政府、金融资本的协同,才是创新持续涌现的关键。2013年以来,来自全球的知识、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更加密集地在中关村流动,诞生于人脉网络、孵化载体、专业服务等多元领域的“微生态”彼此之间互相交汇与黏合,形成了中关村“雨林式”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了一种最有利于创新的生产结构,推动了自主创新成果与机制模式创新在中关村蓬勃涌现。如,中关村的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承担“从0到1”的原始创新,2023年发布的全球首个区块链开源存储引擎“泓”;科技企业则聚焦“从1到N”的产业化应用,小米牵头组建的3C智能制造创新联合体,联合12家企业、8所高校突破精密制造技术,使国产手机核心零部件自给率提升至75%。此外,中关村在与国际接轨及相互竞争、碰撞的过程中,在自主创新蓬勃发展的历程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关村创新创业文化”。中关村的文化基因是中关村过去、现在和将来发展永不枯竭的动力之源。

站在十二周年的节点展望,未来的中关村,需要在“无人区”中开辟新赛道,加大量子信息、类脑智能、深海空天等前沿领域布局力度;在“深水区”中深化改革,构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新机制、新模式;在“共享区”中扩大开放,推动中关村标准、中关村方案走向世界,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目标不断迈进,擦亮中关村金字招牌。

(作者为当代北京史研究会会员、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者: 史芬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