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示范区去年总收入近10万亿
转自:京报网_北京日报官方网站
【#中关村示范区去年总收入近10万亿#】#中关村示范区排名178国高新区首位#中关村是中国科技创新的一块“金字招牌”。多年来,中关村示范区在178个国家高新区排名保持首位,去年近10万亿元的总收入占国家高新区总收入约六分之一。从当年的“电子一条街”到如今的“一区多园”,中关村的版图在扩大、实力在增长,创新创业的氛围愈发浓厚。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曾站在互联网风口之上的中关村能否抓住新的机遇?坐拥国家实验室、中科院、清华、北大等一批顶尖高校院所,这里又如何持续做创新的破风者、领头羊?2024年,中关村每万名从业人员发明专利授权量为174.7件,是2020年的1.8倍。如此丰硕的创新成果如何转化,是道难题,但也是中关村继续突围的必答题。过去,成果转化链条上先是发现新技术,然后是概念验证、中试实现工程化,最后逐步完成产业化。“如今,成果转化链条需要进一步缩短。”昌平国家实验室副主任金勤献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能不能破解核心技术难题,关键得看有没有高水平的拔尖人才。中关村拥有中国“第一阵营”的人才。“全世界没有哪一个城市像北京这样聚集了一个国家最好的大学、科研院所、研究机构,其中大部分都在中关村,这是科技创新最核心的优势。”金勤献说,中关村还有很好的创新氛围,大家围绕着技术创新的本质逐步走向商业化。但人才不是一成不变的,大学人才培养还要破除与现实需求脱钩滞后问题,适配科技创新、产业变革的真实需要。在他看来,创新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技术,这个技术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队伍来支撑,那教育层面就要培养更多顺应技术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相比传统产业,未来产业更需要这样的人才培养机制。“未来产业正在进入导入期、发展期,较长一段时间里会持续有进展,就需要大量人才支持,但高校里传统的培养体系还不够。”金勤献说,为了聚焦培养人工智能人才,北京中关村学院、上海创智学院等陆续成立。这些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在教学体系、研究方式上打破传统边界,培养天才、偏才、怪才。截至2025年6月,北京中关村学院累计招收博士生600名,建成6个联合实验室及研究中心,承接31项科研项目。“掌握人才优势的北京,更要持续涵养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生态,培养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金勤献说。(@北京日报 记者 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