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能源峰峰集团九龙矿:设计优化“绣”出千万元效益
(来源:冀中能源集团)
煤炭市场“寒冬”未散,如何突围?降本增效是关键。在峰峰集团九龙矿,一场场围绕“优化设计”的精准攻坚,正在百米井下深入推进。从工作面毫米级无缝对接,到系统巷道重构,再到资源盘活,设计优化的“绣花针”正“绣”出千万元效益,为企业注入暖流。这背后,是九龙矿人向技术要潜力、向管理要效益的决心与智慧。
Part.1
毫米级精准对接
眼前,1505工作面下排头架与1506工作面上排头架严丝合缝“握”在一起,刮板输送机完美合茬——九龙矿1505工作面和1506工作面联采对接取得成功!
望着眼前的钢铁阵列,区长赵阳疲惫的脸上露出笑容。数日前的“2度偏差”仍历历在目。当1505工作面回采至距对接点30米时,赵阳察觉到工作面倾角的细微偏移。“停车!采煤机停机闭锁!”采煤机司机李伟杰紧急制动后追问,赵阳用坡度规复测后语气坚定:“2度偏差!别小看这2度,它会像滚雪球一样,最后支架合不上、刮板机错位,整个对接就失败了!必须立即纠偏!”
为确保万无一失,他们创新采用“边回采、边调整、边校验”动态控制法。每一次割煤后,实时复测角度与位置,精细调整支架姿态与推移轨迹。记录本上的数据,见证着这场毫厘间的决战。
这场“精准牵手”,是九龙矿以设计优化破局的缩影,不仅盘活中央采区6万吨呆滞煤柱资源,创效800万元;更免除了传统搬家倒面,节支400万元,合计创效达1200万元。
Part.2
破解联采技术瓶颈
回溯项目启动时,九龙矿面临的难题清晰而紧迫,1506工作面是1505工作面的接续面,按传统思路,拆除、安装工作面需要工期60天,成本高。更可惜的是两个工作面间横亘着中央采区轨道上山和回风上山煤柱,6万吨优质资源若弃之不采,无异于效益流失。
“资源必须‘吃干榨净’,时间成本要压到最低!”矿长牛清海一锤定音。放弃传统搬家倒面,实施1505工作面与1506工作面直接联合开采、无缝对接!
但设计图上的完美联采,在实际工程中遇阻。原设计为新掘一条巷道作为切眼用于储存液压支架,以便于1505工作面支架进行对接,但会造成1505工作面回风系统暂时中断,导致1505工作面被迫停产至少1个月。
他们召开技术攻关会,确定了新对接位置,并在原巷道基础上扩帮4米深、3米高,直接将液压支架摆到扩帮侧。这一举措不仅为液压支架提供了“安身之所”,而且在不影响1505工作面生产的同时布置1506工作面,更免除了裱帮褙顶造成的人力物力支出。
新难题接踵而至。技术人员校核地质资料时发现,原巷道对接位置比煤层底板高出1.5米。“这个‘台阶’必须解决!”技术团队在地质图上反复推演,“必须让巷道底板与煤层底板精准找平,否则推采无法搭接,后期返工代价大。”精准扩挖随即展开,扩帮侧巷道底板完美融入煤层底板,保证推采至对接点后支架顺利对接,为“两个工作面联姻”铺平最后一段路。
Part.3
降本增效成果丰硕
1505工作面和1506工作面的成功联采,不仅是技术突破,更在九龙矿播下“向优化设计要效益”的种子。这一理念已渗透到矿井设计各环节,催生出系列创效成果。
在矿技术例会上,一场围绕“设计优化创效”的讨论正热烈进行。矿长牛清海开宗明义:“1505与1506的‘牵手’证明,精准设计能出大效益。现在,这一理念要在全矿铺开,大伙都说说各自区域的实践?”
总工程师李大屯接过话头:“南五采区设计优化最具代表性。通过重构巷道系统,减少岩巷400米,节约400万元!采区中部车场也从3个减至2个,还能覆盖2号和2下煤层的8个工作面,系统更高效。”
“还有152下42工作面的‘梯形延长’方案,减少巷道45米,工期缩短15天,还多回收三角煤2.2万吨,创效572万元!”技术科科长代卫林如数家珍,“15243S下顺槽引用了小煤柱治理技术,实现了从‘反复扩整’到‘一次加固’的转变,保障了安全高效回采。”
从1505工作面和1506工作面的“毫米级对接”,到全矿各环节的“设计革命”,九龙矿用“向技术要潜力、向管理要效益”的执着,在煤炭行业寒冬中“绣”出了暖意。正如牛清海常说的:“设计图纸上的每一条线,都是通往效益的路;井下每一次精准操作,都是给企业攒的底气。
文图:魏海雷、杜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