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新首钢助“钢城”变“港城”

查股网  2024-03-01 18:00  首钢股份(000959)个股分析

  渤海之滨,河北曹妃甸。浩瀚的海面上,首钢京唐钢铁厂巍然矗立,成为海天之间一道独特的风景。从西山南麓的“十里钢城”到渤海之滨的钢铁“梦工厂”,从荒凉滩涂的曹妃甸到厂房林立的“海上新首钢”,首钢在向海图强、求新求变的探索和收获中,有力带动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者和示范者。

  首钢京唐镀锡板生产线可生产极薄规格系列镀锡板“蝉翼钢”,代表了当今精制钢领域的世界先进水平。

  在首钢京唐钢轧部炼钢主控室,工作人员通过远程控制操作生产流程。

  最薄只有0.07毫米

  新首钢“轧最好的钢”

  在首钢京唐镀锡板厂房库区,一卷卷钢材成品整齐码放,等待着装车发货。这些产品将应用于5G原件、食品包装等领域,最薄的只有0.07毫米,它有个漂亮的名字——蝉翼钢。

  展台上,蝉翼钢制成的北京冬奥会主题明信片和龙年生肖邮票堪称“明星”展品,拥有薄如蝉翼、光似镜面的高颜值。“历经三年科研攻关,我们一直在突破极限,让宽幅‘蝉翼钢’的厚度从0.11毫米降到了0.07毫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指着眼前的产品,镀锡板事业部部长莫志英语气自豪。

  莫志英负责“蝉翼钢”系列产品研发、生产和质量管控工作。从0.08毫米到0.07毫米,为了这0.01毫米的减薄,莫志英和团队成员用了近一年时间艰难攻关。“就像百米赛跑一样,从十秒到能跑进十秒,是在极致中追求极限。”他打了个比方。

  轧制“蝉翼钢”时,最大的挑战就在于极薄又宽,原料板形、厚度、张力控制的轻微波动都可能导致瞬间断带。要生产出完美的“蝉翼钢”,炼铁、炼钢、热轧、冷轧等四大主流程缺一不可,300多个小工序、上千个质量控制点难点重重。如何保证轧制过程稳定可控,是团队成员必须解决的一道难题。莫志英经常晚上查阅国内外相关技术资料,白天带领团队建模论证、试验模拟,在控制室、检查台、设备点之间转个不停,累了就靠着椅子坐会儿,困了就在操作台上趴会儿。功夫不负有心人,团队逐渐摸索出一整套极薄规格宽幅带钢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参数,成品厚度不断下探,直至0.07毫米极薄规格。这种新型板材备受新能源车企、通信企业、食品企业的青睐,订单如雪片般飞来。

  搬迁前,老首钢主打的产品是“面条”加“裤腰带”,也就是螺纹钢和盘条钢,这种钢材生产工艺相对简单,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强。搬迁后,首钢完成了以精品板材生产为核心的产业转型,汽车板、电工钢、镀锡板成为三大战略产品,高端产品制造能力再上新台阶。

  另一条生产线出产的高端钢材,同样让首钢人引以为傲。长达288米的世界首条多模式连铸连轧生产线(MCCR生产线)高速运转,只需要25分钟,钢水直接铸成板坯并轧制成钢卷,成品钢卷从轧机喷薄而出,状如红绸。

  作为首钢京唐二期一步工程的重要项目,这条生产线集世界最先进的钢铁工艺流程和电气自动化技术于一体,比传统热连轧工艺节省将近三个小时,产品质量和生产稳定性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在首钢京唐,我们只生产‘首屈一指的钢’!”钢轧作业部精轧操作工荣彦明紧盯生产流程关键环节。由于是世界首条,团队成员毫无经验可借鉴,调试过程中屡败屡战的经历数不胜数。哪怕疫情期间外方专家全部撤离,产线调试面临停滞难题,团队成员并不气馁,从零开始,吃透每一个技术细节,最终一系列外方专家都难以破解的技术难题被他们逐一攻克,生产线运行趋于稳定。

  “轧最好的钢,挑最重的担!”这是荣彦明的心声,也是所有首钢人的信念。

  七成用水来自海水淡化

  绿色工厂探索循环经济

  “这是海水淡化的水,比超市卖的水纯净度都高,最适合沏茶!”每当有客人来能源与环境部“五效一体”展室参观,能源与环境部副部长王伟业总会送上首钢工人都在喝的瓶装水,热情地招呼大家品尝。品上一口,口感甘甜,沁人心脾。

  钢铁行业每项生产工序都离不开水,炼钢用水从哪里来?面朝大海,首钢人想到了海水淡化,从国外引进海水淡化技术。

  海水淡化是当时国内钢铁行业谁都没接触过的事,首钢人从头学起。受技术封锁限制,现场设备调试过程一度卡壳。面对首钢工人提出的各种需求,外方专家只会摆手拒绝,并不透露核心技术,现场设备调试环节极其艰难。

  首钢人都有股不服输的劲儿。大家伙儿从头学起,把设备拆开后仔细研究,查找文献资料研究,啃下了这块“硬骨头”。2009年3月20日,海水淡化项目首次成功出水!也许是天意,这一天正好是世界水日。

  现如今,首钢京唐工业用水中七成来自海水淡化,每年可节约地表水2600万吨。煤气燃烧产生高温、高压蒸汽驱动汽轮机发电,发电过程中产生的余热用来蒸发海水,产生的浓盐水作为下游化工厂的原料……首钢京唐“燃—热—电—水—盐”五效一体高效循环利用系统经验,成为沿海布局钢铁企业能源利用的示范标杆。

  在成品码头和矿石码头,各类钢材静待着通过海运抵达世界各地,从码头卸下的铁矿石等大宗物料直接通过传输带点对点运送到指定转接机房内,厂房内密闭管廊盘旋,物料全程闭环运输管理,既减少粉尘等污染排放,也极大降低企业运输成本。地面运输通过铁路接入全覆盖、新能源重卡接驳等多式联运方式,助力钢铁产业绿色发展,首钢京唐整体清洁运输比例达到85%以上。

  从北京石景山到河北曹妃甸,首钢完成的绝不仅仅是一座钢厂的搬迁,更是对绿色制造行业发展趋势的引领和示范。

  2001年从首钢技校毕业后,郭佳宁来到首钢第二炼钢厂,当上了一名炼钢工。跟着师傅,他逐渐掌握了肉眼看碳花、看钢样儿的本领。

  十年后的2011年,他随着搬迁大军来到首钢京唐,看到现代智能的全新转炉,他意识到昔日“经验炼钢”的时代过去了,积累了十年的经验一下子“失灵”了。他和同事探索“全三脱”(脱硫、脱磷、脱碳)少渣冶炼、少渣溅渣护炉等多项操作技巧,系统已能远程监控操作全部生产流程,“一键炼钢”成为现实,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更加绿色环保。

  首钢京唐率先实施钢铁全流程超低排放,三座5500立方米超大型高炉每冶炼1吨铁水,碳排放量比传统工艺降低10%以上,开创国内同类型高炉的技术先河。

  带动区域发展和产业升级

  让昔日滩涂化身魅力港城

  作为落户曹妃甸的第一家企业,十余年来,首钢钢铁业持续做优做强,同时推动新产业京外发展落子布局,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示范引领作用愈发凸显。

  在距离首钢京唐只有6公里的河北日上车轮有限公司厂房,摆放整齐的钢卷入库,将变身钢制轮毂。“从厦门来到曹妃甸新建生产基地,我们就是奔着首钢来的!”河北日上车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傲来说。公司原材料采购主要来自首钢京唐,运输成本大大降低,公司和首钢技术人员还共同推进新产品研发。

  2015年1月,首钢与曹妃甸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曹建投公司,推动首钢内部资源10余家企业转移聚集曹妃甸,还成功带动多家中央企业、市属企业、上市及知名民企落地并投产运营,近年来共完成签约129个产业项目,签约投资额达485亿元。

  与秦皇岛港务局、京唐港、河北省建投、唐钢合资建设曹妃甸30万吨矿石码头,与冀东水泥公司合资建设水渣细磨项目……在首钢京唐的带动下,一条钢铁产业与当地经济融合发展的产业链已经形成。

  产业加速聚集的同时,热腾腾的烟火气也在这里聚集,曹妃甸实现从“钢城”到“港城”的华丽蝶变。

  荣彦明刚来到曹妃甸厂区的时候,这里还是一座不足4平方公里的带状沙岛。现如今,在此安居乐业多年的首钢员工常常感慨:“地图导航的更新速度跟不上我们的发展速度。”这片产城联动宜居之地发展日新月异。

  在曹妃甸新城的首堂·创业家,这处国内最大的超低能耗建筑为当地就业人员提供宜居、低碳、健康的居住环境;北京景山学校、中国科学院幼儿园和北京友谊医院、安贞医院等纷纷落地,为转移企业京冀两地人员子女提供了优质教育和医疗;现代服务业企业纷至沓来,今年启动建设的王府井购物中心将在两年后运营……曹妃甸从昔日的滩涂变成一座人气兴旺的魅力港城,还在持续深化与京津之间医疗、文旅、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促进公共服务的发展和民生改善。

  从首都的工业支柱到曹妃甸海港新城的发展引擎,首钢搬迁后涅槃重生,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最生动的标杆实践。

  本报记者 潘福达 文 邓伟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