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所学优势 献策首钢园区 ——“园区行”调查研究成果选编

查股网  2025-02-25 13:22  首钢股份(000959)个股分析

“‘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计划2024年园区行活动扎实开展,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3所在京高校千余名师生走进751园区、798艺术区、首创·郎园Station等10家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开展活动、深入调研、参与实践,近距离观察了解首都文化产业园区,形成多篇调研报告,为园区发展建言献策。此次,我们刊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团队《从“封闭自循环”到“开放自维持”——首钢园价值网络构建》课题调研报告。

【团队构成】

报告撰稿:周信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黄竞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韩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牛心苗(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指导教师:史舒琳(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助理教授)

园区导师:张凯(北京首钢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产业服务部部长)、周婷(北京首钢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规划设计部副部长)

一、研究背景

作为中国工业化的典范,首钢曾以“工业大院”的封闭式自循环模式运作,内部生产、生活和服务高度自给,有效支持了园区的高效生产,也塑造了独特的工业文化记忆。然而,随着钢铁生产功能的外迁,首钢不仅需要重构物理空间,更需要重塑发展理念。这需要充分挖掘园区的历史文化、生态保护、空间利用和创新产业等底层价值,构建价值网络以优化整体效能,释放发展潜力。

为此,围绕首钢园区工业遗产的发展转型,结合文献、资料整理和案例研究等工作,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园区行”团队开展了多轮调研,通过综合分析首钢园区的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从价值网络构建视角,以发展的眼光探讨首钢园的优势与挑战,并提出从“封闭自循环”到“开放自维持”的发展策略,为决策提供参考。

二、首钢园价值特征分析

(一)工业期生产价值

从1919年始建到2010年全面停产,首钢始终与时代发展同频,在钢铁冶炼领域持续开展技术和体制创新,实现了巨大的工业生产价值,为新中国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1979年12月,易地重修的新二高炉顺利投产,创造了当时10多项“全国和世界高炉之最”,是我国第一座现代化与首个采用了环形出铁场的高炉。此外,石景山钢铁厂积极尝试体制创新,进行承包制试点,于1958年更名为“石景山钢铁公司”,1967年更名为“首都钢铁公司”(简称“首钢”)。

改革开放以来到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的这一段时间,是首钢的主要生产期。在此期间,首钢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冶金技术的发展与钢铁生产规模的扩展,良好地支持了国家发展和建设的现代化需要。此后首钢的钢铁产量趋于稳定,产量增长速度远高于其他同类型钢厂,成为中国四大钢铁公司之一。

为响应首都绿色发展号召,2005年,国家发改委批复搬迁方案,首钢开始减产,除保留总部、研发和非钢产业外,冶炼全部迁出,在唐山曹妃甸建设新首钢。2007年,北京市政府批复《首钢工业区改造规划》。2010年底,首钢北京石景山钢铁主流程全面停产,曹妃甸首钢京唐钢铁公司一期第二步工程投产,首钢搬迁调整的历史性任务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