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生物概念股降温?播恩集团三连板后跌停,公司回应
中新经纬12月28日电 (王玉玲)28日,A股多只合成生物概念股低开低走,此前三天三连板的播恩集团一改之前的走势,盘中跌停。蔚蓝生物、圣达生物、海王生物的股价也均出现不同程度下跌。28日下午,播恩集团证券部工作人员对中新经纬表示,不了解股价异动的原因。
此前几日,多只合成生物概念股走红,市场认为,这与一则美国高校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取得技术突破的消息有关。近几日,已有多家中国企业表达了对进一步开展合成生物学研究的期望。
合成生物,是短期炒作,还是未来已来?
合成生物概念股“起波澜” 播恩集团回应
据国信证券研报,合成生物学是指通过设计和构建细胞工厂,能够使细胞以淀粉、纤维素、CO2等可再生碳为原料,生产重要的化工产品、天然药物、食品、生物能源等产品,合成生物学可以实现更高的转化效率、更低的成本。
中信证券在一份研报中援引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的数据称,与石化路线相比,目前生物制造产品平均节能减排30%-50%,未来潜力将达到50%-70%。
而本次被广泛关注,源于一篇大洋彼岸的学术论文。12月20日,美国南加州大学研究人员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的文章显示,研究人员发明了一项突破性新技术,被称为克隆重编程和组装平铺天然基因组DNA(CReATiNG),该方法为构建合成染色体提供了一种更简单且更具成本效益的方法。
对于该项技术,华安证券26日在点评中写道,该技术提供了使用天然DNA片段作为组装整人染色体的机会,或能有效提高前端产品的开发效率,降低成本。由此,华安证券表示,合成生物迎新技术突破,万亿赛道或迎来产品红利期。
Wind数据显示,合成生物概念股25日、26日持续活跃,多支合成生物概念股股价上涨,圣达生物、海王生物25日涨停,播恩集团、蔚蓝生物于25日、26日上演两连板。
但合成生物概念仅仅火了两天,到27日就有所熄火,当天仅播恩集团股价涨停,其余多只个股下跌。而28日,合成生物概念股持续下挫,播恩集团收盘跌停,蔚蓝生物收跌3.15%,圣达生物收跌1.16%,海王生物收跌0.64%。
对于股价跌停的原因,28日下午,中新经纬以投资者身份致电播恩集团证券部,对方工作人员回应称,不存在应披露未披露事项,不了解股价异动其他原因。对于公司合成生物进展,播恩集团工作人员称,是应用在产品上游的菌群发酵上,而不是直接应用在最终的产品。
公开资料显示,播恩集团主要产品为猪用饲料,包括预混料、浓缩料、配合料等。公司在2023年半年报中表示,借助合成生物技术,提升饲料的消化率,提高饲料报酬。
多家企业回应 机构:产业化还处于初期
在本次合成生物被关注的当口,多家相关企业也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与投资者互动,表明企业与合成生物的关联及发展潜能。
播恩集团在投资者平台表示,通过生物技术生产的饲料富含有益微生物、有机酸、多种酶、氨基酸、维生素等,这些物质能够调节动物肠道菌群平衡,改善饲料消化利用效率,降低料肉比,促进生长,提高动物免疫力。
莱茵生物表示,现阶段在合成生物领域的布局主要围绕天然甜味剂业务,合成生物车间有望在明年年中实现投产运营。川宁生物表示,目前已有多个合成生物学项目进入中试阶段,首个合成生物学项目红没药醇已进入销售阶段,该产品用于化妆品制作。
但也有多家企业表示,目前在合成生物相关技术并不成熟,或不具备产业化的能力。睿昂基因表示,目前公司有合成蛋白方面的生物技术储备,但是还没有相关产品的注册证,尚未开展相关产品的销售。蔚蓝生物表示,已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开展了多项工作,但截至目前,公司在合成生物学领域相关的项目处于前期研发阶段,尚不具备产业化的条件。朗坤环境表示,合成生物技术相关项目仍处于研发阶段,目前还未产生收入。
根据亿欧智库发布的《2023中国合成生物学发展研究报告》,合成生物学公司的发展道路应该更倾向于对标化工巨头的发展路径,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自己丰富且有竞争力的产品线;二是要能有具备规模化生产的能力。中信证券在研报中表示,归根结底,限制合成生物学产业化的本质是技术,整体上看合成生物学的产业化进度还处于初期。
中新经纬注意到,国家发改委于2021年底发布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出,包括合成生物学在内的生物经济是未来中国经济转型的新动力。
今年10月24日,上海发布《上海市加快合成生物创新策源 打造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5年)》,其中在“应用层强化产业转型发展”提到要“聚焦合成生物技术在生物医药、先进材料、消费品、能源和环保五大领域的应用”。9月8日,北京市政府印发的《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中提出,要加快合成生物底层技术、定量合成生物技术、生物创制等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战略情报团队在2022年6月发布的一篇文章中称,与许多变革性技术一样,合成生物学是一种“趋势突破”,即公司之间利润资金池的转变。这种转变会削弱现有企业,投资者应该意识到不要过多把注意力集中在大型基准公司,这些公司的规模和地位都是在先前创新和技术背景下实现的。这种转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其影响力不会在近期的一两年内就体现出来。
(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薛宇飞 李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