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泊尔业绩双降、研发吝啬,沦为外资股东“提款机”

曾经的A股“小家电之王”苏泊尔,如今正深陷增长泥潭。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的发布,彻底撕开了其“高增长神话”的伪装——营收利润双双下滑,新品类拓展乏力,外销业务被大股东深度捆绑,而创始人与高管的持续套现、公司常年高分红与研发投入吝啬的鲜明对比,更让这家老牌企业的未来蒙上厚重阴影。
苏泊尔的业绩颓势早已不是偶然。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营收54.20亿元同比下滑2.30%,归母净利润4.26亿元同比大跌13.42%,这种营收利润双降的局面在其近年发展中极为罕见。将时间线拉长,自2018年营收和净利润增速触及峰值后,苏泊尔便进入了增长下坡路。2020年首次出现年度业绩双负增长,此后净利润长期徘徊在个位数增长或负增长区间,营收在2021年短暂反弹后再度陷入低速增长困境,至今未能扭转颓势。2025年前三季度,尽管累计营收168.97亿元实现2.33%的微增,但归母净利润13.66亿元仍同比下滑4.66%,增收不增利的现象凸显企业发展质量堪忧。
业务结构的“单一化魔咒”是制约苏泊尔发展的核心症结。作为以炊具业务起家的企业,苏泊尔长期依赖明火炊具、厨房小家电等核心业务,这些品类贡献了公司85%以上的营收份额,而生活家居电器等新业务的拓展则进展迟缓。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5年三季度,非厨具类业务的营收占比仅从10.19%提升至14.56%,五年间仅增长4个百分点。在消费升级浪潮下,小家电市场早已进入细分赛道竞争白热化阶段,而苏泊尔未能及时突破业务边界,陷入“品牌老化”“产品同质化”的困境,面对新兴品牌的冲击缺乏有效应对手段,市场竞争力持续弱化。
区域市场的发展失衡进一步加剧了苏泊尔的业绩压力。内销作为公司业绩的传统支柱,近年增长陷入停滞甚至倒退,近六年增速分别为-12.71%、10.80%、5.02%、0.88%、-1.21%和3.36%,波动剧烈且整体趋缓。而本应成为增长引擎的外销业务,却暗藏致命隐患——严重依赖大股东SEB集团的渠道资源。自2007年SEB集团收购苏泊尔52.74%股权并逐步增持至83.19%后,苏泊尔的海外销售便与这家法国企业深度捆绑。公司财报明确显示,其海外业务主要通过SEB集团销往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0年以来,外销占营收比例长期维持在30%左右,而与SEB集团的关联交易占年销售额比例高达28%,与外销总额仅差约2亿元。这种“股东即大客户”的模式,让苏泊尔的海外业务完全暴露在SEB集团的经营波动和战略调整风险中,一旦遭遇区域经济下滑、关税政策变动或供应链转移,苏泊尔将面临直接冲击。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深度捆绑还削弱了苏泊尔的议价能力,在产品定价、订单规模等关键决策上逐渐丧失主动权。
比业绩下滑更引人争议的,是苏泊尔“重分红、轻研发”的经营策略,以及股东与高管的持续套现行为。自2005年以来,苏泊尔始终坚持高额分红政策,近五年更是愈演愈烈:2021年分红15.59亿元,分红比例达80%;2022年分红34.47亿元,同比激增166.68%,其中包含10.07亿元特别分红;2023年和2024年分红比例更是分别高达99.82%和99.74%,近乎将当年净利润全额分配。
与大手笔分红形成刺眼对比的是,公司创始人与高管的密集套现。创始人之子苏显泽自2011年起多次减持股份,累计套现已超1.7亿元,2025年上半年再次减持51272股,理由为“每年持股总量25%的法定减持”。此外,公司财务总监徐波、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叶继德等核心高管也在同期进行了减持。在股东和高管忙着套现离场的同时,苏泊尔对研发的投入却显得异常“吝啬”。2020年至2025年三季度,公司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从2.37%逐年下滑至1.99%,而小熊电器、九阳股份等同行的研发投入占比均明显高于苏泊尔。
资深产业观察家梁振鹏的评价一针见血:被SEB集团收购后,苏泊尔已沦为“上市公司的提款机”。外资股东更看重短期分红回报和中国市场的代工价值,对企业的研发创新、本土化发展缺乏长远规划。长期投入不足导致苏泊尔未能建立起核心技术壁垒和品牌差异化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话语权。如今的苏泊尔,就像一台缺乏保养的老旧机器,在耗尽过往积累的品牌红利后,陷入了“业绩下滑—研发不足—竞争力弱化—业绩进一步下滑”的恶性循环。
对于苏泊尔而言,当前的困局并非无解,但需要痛定思痛的战略调整。无论是打破业务单一化格局、加大研发投入构建技术优势,还是摆脱对大股东的渠道依赖、重塑内销市场竞争力,都是亟待解决的课题。但令人担忧的是,在高额分红和持续套现的背后,企业是否还保留着深耕市场的初心和长远发展的定力?如果继续沉迷于短期利益,忽视核心能力的构建,曾经的“小家电之王”或将彻底迷失在市场变革的浪潮中,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恐怕只会愈发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