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云南能投集团紧扣“质效双升”目标,展现出强劲发展动能
中国经济报导:2025 年上半年,云南能投集团紧扣 “质效双升” 目标,在新能源开发、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领域实现多点突破,展现出强劲发展动能。
质效双升:财务与运营指标全面优化
盈利水平显著提升
2025 年第一季度,集团实现营业总收入 9.54 亿元,净利润 6.05 亿元,销售毛利率达 41.98%,销售净利率 22.32%。
尽管受季节性因素影响,一季度营收同比微降 2.12%,但净利润同比增幅达 69.7%(2024 年 Q1 净利润 3.57 亿元),反映出高毛利的新能源业务占比提升和成本管控成效。
若结合云南省属企业整体利润同比增长 53.06% 的背景,云南能投作为核心企业,其盈利贡献在省属企业中占据重要份额。
资产结构持续优化
截至 2025 年 3 月末,集团资产总计 187.95 亿元,负债 101.30 亿元,资产负债率 54%,较 2024 年末的 55% 进一步下降。
通过盘活低效资产(如尾矿库光伏项目)和优化融资结构,集团资金使用效率显著提升,为后续项目投资奠定基础。
运营效率大幅改善
新能源板块发电量同比增长 132.96%(2024 年 Q1 数据),储能项目建设周期缩短至行业领先水平。
例如,楚雄大姚县南山坝 300 兆瓦 / 600 兆瓦时共享储能项目仅用 63 天建成投产,刷新 “云南速度”,其年均放电量 1.14 亿千瓦时,可有效缓解电网调峰压力。
多点突破:能源转型与产业升级齐头并进
新能源规模化开发加速
风光项目密集落地:2025 年前 5 个月,集团开工 12 个新能源项目(总投资 66 亿元,装机 147 万千瓦),投产 12 个项目(总投资 43.5 亿元),包括红河电厂扩建项目、丘北小塘子 200 兆瓦光伏项目等。
截至 5 月底,新能源(含储能)装机达 463 万千瓦,预计年底突破 700 万千瓦。
创新应用模式:与云南航产投合作开发 “光伏 + 机场” 项目,覆盖昆明、丽江等 6 个机场,总装机 200 兆瓦,年供清洁能源 970 万度,开创 “绿色交通” 新范式。
传统能源绿色化改造突破
煤电技术全球领先:红河电厂扩建项目采用全球首台 700 兆瓦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CFB)机组,解决高海拔褐煤高效燃烧难题,入选国家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项目年发电量超 40 亿千瓦时,可替代标煤 120 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300 万吨。
页岩气自主开发破冰:大关木杆 — 寿山页岩气项目首口评价井试气点火成功,实现云南页岩气自主勘探零的突破,预计 2025 年产气量 2000 万方,助力天然气保供。
储能与数字化战略落地
长时储能布局:安宁 35 万千瓦盐穴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列入省级示范,建成后将成为西南地区首台高海拔长时储能装置,支撑风光新能源高比例消纳。
工业互联网赋能:集团工业互联网平台获评省级示范,实现 “集团 — 板块 — 场站” 三级数据贯通,生产线自控率提升至 90%,能耗降低 5%。
云能硅材更获评云南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国际化战略取得里程碑
老挝甘蒙色邦菲 50.1 兆瓦光伏项目(一期)全容量并网,成为老挝首个规模化光伏项目、首个并入国家主电网的中资项目,年供电量超 1 亿度,填补当地旱季电力缺口。
该项目采用 “设计施工一体化” 模式,仅用 6 个月 11 天建成,为后续东南亚市场拓展积累经验。
动能释放:政策红利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
政策机遇精准把握
集团深度融入云南省 “十四五” 能源规划,37 个项目纳入 2025 年省级重大项目清单,总投资 236.74 亿元,其中新能源占比超 80%。
在 “风光水火储一体化” 政策支持下,集团获取煤炭可采资源 12 亿吨、页岩气可采储量 178 亿立方米,为能源保供提供资源保障。
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升级
核心技术突破:700MW 超超临界 CFB 机组、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等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带动煤炭清洁利用和储能产业跨越发展。
研发投入加码:2024 年研发投入同比增长 28.33%,聚焦有机硅高附加值产品(如光伏胶)和 “绿电 + 氢能” 耦合技术,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
产融协同激发活力
集团通过资产证券化(如 “云能集链” 煤炭交易平台)和绿色信贷(累计投放 153 亿元),优化资金配置效率。2025 年计划发行绿色债券 30 亿元,重点支持新能源和储能项目建设。云南能投集团上半年的 “质效双升” 与 “多点突破”,既是其战略定力与执行力的体现,也是云南省绿色能源强省建设的缩影。
随着新能源装机加速落地、技术创新持续突破,集团有望在 2025 年实现 700 万千瓦新能源装机目标,为 “双碳” 目标达成和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