孚日股份70岁创始人退隐,把7.5亿市值股份转给39岁海归儿子

来源|中访网
责编|李晓燕
当A股市场还在为孚日股份的八连板行情沸腾时,一则股权过户公告揭开了这家老牌企业的代际传承序幕。70岁的创始人孙日贵将名下全部股份作价3.01亿元转让给39岁儿子孙浩博,加上九年前已赠予女儿的1200多万股,完成了家族财富的完整交接。
1987年,孙日贵创办孚日股份的前身,从家纺产业起步,历经近二十年深耕,带领企业在2006年登陆深交所,成为国内家纺行业的领军者。作为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企业家,孙日贵从潍坊电机厂的基层岗位起步,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和稳健的经营风格,将一家地方企业打造成上市公司,其持股也一度成为家族财富的核心载体。如今步入古稀之年,他选择以协议转让的方式彻底退出股权持有,为长达三十余年的创业生涯画上句点。
此次股权交接并非临时起意。早在2016年,孙日贵就将1273.21万股公司股份转让给女儿孙小惠,开启了家族财富传承的布局。而本次受让全部股份的孙浩博,拥有加拿大女王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兼具经济学与管理学双重教育背景,不仅曾执掌北京孚日教育投资公司,目前还担任多家投资、咨询公司董事长,并兼任孚日股份董事、副总经理,显然已过多年历练,成为家族传承的核心人选。值得注意的是,孙浩博与父亲、姐姐构成一致行动关系,加上其通过关联企业间接持有的股份,家族对公司的影响力并未因创始人退股而削弱。
这场传承恰逢孚日股份股价的异动周期。10月30日股份转让方案披露时,公司股价仅为5.76元/股,而随着11月新能源概念炒作升温,孚日股份走出八连板行情,18日收盘价飙升至12.46元/股,区间涨幅超116%。这使得原本接近市价的4.995元/股转让价,较峰值股价折价近六成,转让股份的市值也从3.01亿元飙升至7.5亿元,上演了一场"纸上富贵"的财富增值。但资本市场的狂热并未得到基本面支撑,公司19日便迎来10.03%的跌停,总市值回落至106.12亿元,非理性炒作的风险开始显现。
股价暴涨的背后,是市场对孚日股份跨界新能源业务的乐观预期。作为锂电池电解液核心成膜助剂的碳酸亚乙烯酯(VC),近期随锂电池行业高景气度迎来价格攀升,而孚日股份已建成1万吨/年电池级VC产能,成为资本市场追捧的核心逻辑。但光鲜的概念背后,是转型业务的持续亏损——2025年前三季度,负责新能源业务的子公司孚日新能源净利润亏损3032万元,且暂无扩产计划,公司明确表示该业务对整体布局影响有限。
从行业视角看,孚日股份的传承故事正是中国民营企业家代际交接浪潮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近五到十年间,超过300万家民营企业面临交接班考验,但A股家族企业中完成二代接班的比例仅为7%。与福耀玻璃曹德旺长达三十年的接班布局相比,孙日贵的传承计划同样展现了提前规划的智慧,通过股权逐步转让实现平稳过渡,避免了家族内斗或控制权纷争。而孙浩博兼具国际化教育背景与企业管理经验的履历,也符合当下企二代"专业赋能传统产业"的传承趋势。
但对于接过接力棒的孙浩博而言,挑战才刚刚开始。如何平衡传统家纺主业的稳定运营与新能源业务的战略投入,如何消化资本市场的非理性预期,如何在国资控股的背景下实现家族影响力与企业发展的共赢,都是亟待解决的课题。当前,孙浩博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已接近10%,加上关联方持股,形成了与控股股东高密华荣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制衡格局,这种股权结构既可能带来治理效率的提升,也暗藏潜在的决策博弈风险。
回望孚日股份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从家纺产业的深耕到新能源领域的跨界,从创始人的创业开拓到二代的平稳接棒,这家企业的每一步转型都折射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轨迹。如今,股价的暴涨与回调犹如一场市场情绪的试金石,既检验着投资者的理性,也考验着新任管理者的智慧。对于孙浩博而言,继承的不仅是7.5亿元的股份市值,更是一份跨越三十年的企业责任,如何在守住传统主业基本盘的同时,让新能源业务真正破局,将是其能否扛起家族与企业未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