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年离婚拉锯终落幕:沃华医药如何破“无主之困”与经营迷局?

一场跨越15年的离婚财产分割案,最终以股权均分的终审判决,将沃华医药推向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2025年11月,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维持原判,原实控人赵丙贤与前妻陆娟各持控股股东中证万融50%股权,这家手握93个医保目录品种的中药企业正式进入无实际控制人时代。
然而,控制权悬空的治理挑战只是冰山一角。在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6.25亿元、净利润同比暴增179.34%的亮眼数据背后,研发持续收缩、产品结构单一、费用分配失衡等经营沉疴日益凸显。
当“无主”的治理真空遭遇多重经营困境,沃华医药的突围之路布满荆棘,其转型成效不仅关乎自身存续,更成为A股中药企业治理与发展的重要镜鉴。
01、从 “绝对控股” 到 “无主状态”
沃华医药的控制权变局,始于2010年陆娟提出的离婚诉求。这场持续十余年的法律纠纷,核心争议始终围绕赵丙贤持有的中证万融股权——这家投资集团持有沃华医药50.27%的股份,是上市公司的绝对控股方。
此前,赵丙贤持有中证万融80%股权,凭借资本运作经验主导了沃华医药的国企改制与上市进程,而股权均分的判决彻底打破了这一绝对控制格局。
以2025年11月6日35.56亿元的公司市值计算,此次股权分割对应的“分手费”约5.4亿元,刷新了近年中药行业财产分割纪录。判决生效后,赵丙贤与陆娟持股完全对等,均无法单独控制中证万融及沃华医药,公司正式进入无实控人状态。尽管赵丙贤仍担任董事长,公司公告宣称“经营管理未受影响”,但资本市场的担忧已快速传导。
判决落地后,公司股价连续三日下跌,11月19日收盘价跌至6.32元,近20日主力资金净流入为-1581.79万元,筹码分布分散且主力无控盘。更关键的是,均等股权结构埋下了决策效率的隐患。陆娟已公开表示计划 “推动管理优化并引入外部资源”,与赵丙贤长期主导的经营思路形成潜在博弈,若双方在研发投入、市场布局等重大战略上出现分歧,公司可能陷入“议而不决”的僵局。
目前,公司尚未披露独立董事席位分配、表决权委托协议等治理优化方案,管理层稳定性也面临考验。在医药行业创新转型需要清晰战略指引的背景下,这种治理真空状态无疑加剧了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
02、高增长难掩的“三大隐忧”
2025年三季报显示,沃华医药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6.25亿元,同比增长 8.31%;净利润6399.5万元,同比大增 179.34%;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1.09亿元,同比增长63.12%。券商机构普遍认为,四季度为医药消费旺季,叠加流感高发期来临,心脑血管类中药需求将进一步释放,为行业景气度提供支撑。
尽管如此,但深入剖析不难发现,沃华医药的业绩高增长背后,隐藏着三重亟待破解的经营隐忧。
医药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源于研发,但沃华医药却在持续缩减创新投入。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降至2722.35万元,同比下降7.35%,这已是连续第三年研发投入下滑(2023-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同比下降9.49%、10.37%)。研发团队同步萎缩,从2023年149人减至2024年133 人,流失的多为年轻核心研发力量。
更严峻的是研发结构的失衡。公司14个在研项目中,12个为工艺优化类改良型项目,仅2个涉及剂型改进,尚无真正意义上的中药1类创新药布局。在中医药创新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这种 “低投入、弱创新” 的模式,正逐渐削弱其长期竞争力。2025年公司仅新增1项实用新型专利,研发成果产出与行业发展趋势严重脱节。
作为主营心脑血管中成药的企业,沃华医药虽拥有15个独家产品,但营收核心仍依赖心可舒片、荷丹片等老牌品种。尽管这些经典品种凭借临床认可度在基层医疗市场占据稳定份额,成为抗周期增长的基石,但产品结构单一的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
2023年,心可舒片进入集采后降价39%,直接导致2024年公司营收下降16.02%、净利下降38.05%。虽2025年通过基层渠道拓展实现短期增长,但长期价格压力仍未缓解。近期公司与北京宜从容科技达成参枝苓口服液品牌共建合作,试图拓展阿尔茨海默病防治领域——该产品是国内唯一获批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纯中药制剂,具备独家品种优势。但目前该产品尚未形成规模效应,能否突破市场壁垒、成为新的业绩支柱,仍存在不确定性。
沃华医药的业绩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销售投入而非技术创新。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销售费用高达3.22亿元,同比增长6.47%,是研发费用的12倍;2020-2024年期间,销售费用占营收比例始终维持在44%以上,资源过度向销售倾斜。
这种“重销售、轻研发”的模式已成为制约发展的顽疾。更值得关注的是,净利润高增部分依赖非经常性收益——收回前期土地转让款、冲回坏账准备等合计增厚利润426万元,主营业务内生增长动力仍显疲软。尽管公司销售毛利率从2024年的72.57% 回升至 2025年三季度的75.12%,但销售净利率仅9.44%,低于行业优质企业水平,盈利效率有待提升。
03、双重压力下的突围之路
无实控人状态与经营困境的叠加,让沃华医药的未来发展充满变数。在医药行业监管趋严、创新转型加速的大背景下,公司若想突破困局,得在治理优化与经营转型上实现 “双向发力”。
破解治理困局的核心在于建立有效的制衡与决策体系。首先,应推动赵丙贤与陆娟达成一致行动协议或表决权委托安排,明确重大事项决策规则,避免因意见分歧导致战略落地受阻。其次,需优化治理结构,增加独立董事比例,设立战略决策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强化专业化治理能力,减少股东个人意志对公司经营的过度影响。
同时,公司应强化信息披露,定期向市场通报股东沟通进展、治理优化方案,清晰传递战略规划,稳定投资者预期。当前筹码分散、主力资金持续流出的现状,本质上是市场对公司长期发展确定性的担忧,唯有通过透明规范的治理机制,才能重塑市场信心。
经营转型的关键在于摒弃传统发展模式,聚焦核心短板突破。在资源分配上,应逐步降低销售费用占比,将更多资源向研发倾斜,目标未来3年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营收的 8%以上,弥补创新能力不足的短板。在研发方向上,需聚焦中药创新药与高价值改良型新药,可通过引入外部研发团队、开展产学研合作等方式,补充创新管线,摆脱对工艺优化类项目的依赖。
产品战略方面,应采取 “双轮驱动” 策略:一方面巩固心可舒片等核心品种的基层市场优势,借助行业景气度提升实现稳健增长;另一方面加大参枝苓口服液等独家产品的学术推广与渠道拓展力度,借助战略合作方的资源优势,开拓阿尔茨海默病防治这一细分赛道,培育新的业绩增长点。此外,还需减少对非经常性收益的依赖,通过产品结构升级、成本管控优化,增强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提升盈利质量。
结语:变局中的考验
15年离婚纠纷的落幕,并未给沃华医药带来平静,反而开启了“无主+经营”双重挑战的新阶段。这场由私人关系变动引发的控制权重构,暴露了公司治理机制的短板,也让长期存在的经营困境更加凸显。
当前,中医药创新政策支持、基层医疗市场扩容、老龄化带来的用药需求增长,为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对于沃华医药而言,若不能尽快构建稳定的治理机制、补齐研发与产品短板,这些行业红利将难以转化为自身发展动力。反之,若能抓住变局中的转型契机,通过治理优化与经营革新破解双重困局,公司仍有望借助品种优势实现估值修复与可持续增长。
沃华医药的突围之战,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命运,更折射出A股市场无实控人企业的治理困境与转型路径。其后续进展,将为医药行业乃至整个资本市场提供深刻的启示与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