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银行也不牛了?
今年以来,银行板块最牛的两个银行跌懵了。招商银行、宁波银行均累跌20%左右,远超中证银行指数同期的2%。
两家牛股银行估值水平也一路回撤,与行业整体估值差距大幅收窄。目前,宁波银行PB为1.08倍,较历史最高的2.7倍大幅回撤60%。招行PB为0.956倍,较历史高峰的2.26倍回撤58%。
自身对比看,宁波银行现有估值逼近去年11月初水平,且位于最近10年估值下线区间。招行也同病相怜。
曾经的王者荣耀,如今却让投资者失落万分。
1
2022年,宁波银行营收578.8亿元,同比增长9.67%。该增速创下2017年以来最低水平,为2005年以来唯二低于10%的。归母净利润为230.75亿元,同比增长18%。今年一季度,营收同比仅8.45%,归母净利润同比仅15.35%。
拆分业绩看,去年四季度营收同比下滑5.82%,是2007年上市以来极为罕见的负增长,还有一次是2007年Q2,负增长1.47%。那么问题出在哪?
去年,宁波银行利息净收入、非利息收入分别为375.1亿元、203.5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75%、1.4%,而2021年同期为17.4%、51.5%。
其中,去年非利息收入前三季度增速还高达21.8%,四季度直接负增长了50%,主要问题出在债市,当时疫情政策优化,市场预期经济会有良好复苏,债券价格暴跌,10年国债主力合约从101.6在短短10多个交易日之内一度暴跌至99。
而包括宁波银行在内的上市银行投资配置基本都在债市,而债市引发的动荡直接影响了其投资收益。其次,债市大幅下跌,导致投资者赎回银行理财产品,对于宁波银行的财富管理业务也形成了冲击。具体来看,代理类收入大降10.24%。两者均影响到非利息净收入的表现。
去年生息资产规模同比大增25.5%,但净利息收入增速不足15%,显然受到了净息差下滑的冲击。据统计,去年净息差为2.02%,较2021年下滑19个BP,较2020年更是大幅下滑28个BP。这吻合整个银行业的表现,也符合监管层对银行让利实体经济的监管要求。当然,这会伤害银行的盈利能力。
今年一季度末,不良贷款率为0.76%,较去年末小幅反弹0.01%,但为所有上市银行最低的。这主要源于宁波银行比较成熟的风控体系。比如,针对小微企业,公司采取人海战术模式,通过地推方式去摸排、深入了解客户信息,并多方数据交叉验证。个人信贷业务,准入门槛比较高,且通过公积金、个人所得税、社保等数据来交叉验证每月工资收入等。
2023Q1,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为501.47%,为最近5年最低的一年,较去年末继续下滑3.43%,较2021年大幅下滑24.05%。可见,在营收增长出现压力的时候,宁波银行也释放了一定坏账拨备来维持利润的增长。不过,目前超500%的拨备是A股非常优秀的表现,仅次于无锡银行、常熟银行、张家港行等小城商行。
整体来看,宁波银行业绩表现还算是中规中矩,感受到一些增长压力,但仍好于同行之表现。
2
一家银行要有成长性,就需要不断扩大放贷资产规模,那么就逃不掉巴塞尔协议的魔掌。根据现有协议限制,银行在一定资产规模的金融业务背后需要自有资本金作为支撑,即满足一定的资本充足率(自有资本金/风险加权资产)的要求。
银行每年净利润除了分红后,会把剩余的资金注入到资本金里面,补充其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如果盈利不够,亦或是要支撑更快的资产规模膨胀,就需要额外融资,比如定增。但这么做,又会摊薄股东权益,是市场不愿意看到的。其实,经营良好的银行能够实现自我造血,通过实现较高利润增长,维持较高分红,又可以反哺资本金,反过来维持资产规模的膨胀。
其实,对于投资者而言,只有实实在在分红下来的利润才是自由现金流。按照股票市场定价来说,也只有自由现金流持续增长,银行的现有价值才会持续增长,给予的估值才会更高。那么,自由现金流强的银行,经营思路就是减少风险加权资产(拔高资本充足率,利于资产膨胀)的同时增厚利润。
这就有两种模式,一是降低间接融资风险加权资产。转型零售轻型银行,让零售业务占比更高,同时保持较好的资产质量,再采用高级法来节省资本金,以此有更好的成长性。
二是提升非利息收入,比如大力发展财富管理、投资银行等业务。这些业务对于资本金的要求很低。这样,银行同样可以有良好成长性。
基于以上探讨分析,银行业的发展与经营可以分成3种商业模式:
1.0商业模式,粗狂式发展,依靠规模取胜。过去很多年,银行属于躺赚模式,因为经济高速增长,货币疯狂扩张,银行资产规模持续膨胀。但现在经济明显降速,信贷规模增速下降,且净息差持续收窄,以致于银行的成长性会受到越来越大的限制。
2.0商业模式,转型零售轻型银行。比如,招行成功转型“零售之王”,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资产质量持续改善,坏账拨备率持续走高,盈利增长保持较快增速。其他大中型银行纷纷学习之,走上零售之路。
3.0商业模式,大财富管理经营模式。通过资产管理与投资银行方式为其提供直接融资服务。目前,财富管理市场规模已经超过100万亿元,是银行可能的新增长点。
我们再来看宁波银行当前的处境。宁波银行可以说把1.0模式发挥到极致,因为地域上有一定扩张,从本土的浙江大本营,扩张至北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等地。
2022年,宁波银行生息资产规模同比增速高达25%以上,且连续3年超过20%,快过多数银行。这要求很高的资本金要求,导致宁波银行分红比例持续减少,且还通过定增等方式来融资。
2020-2022年,宁波银行分红比例分别为21.01%、17.57%、14.8%。而过去3年,招行分红比例均保持在32%以上。此外,宁波还在2020年完成了近80亿元的定增,在2021年进行了120亿元的配股募资等。
目前,宁波银行三大资本充足率在所有上市银行中属于中等水平,当然也位于监管线以上。2023Q1,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较2021年末下滑0.56%至9.6%,高于监管标准的7.75%。
从以上数据我们也可以看出,宁波银行未来在1.0模式下会受到越来越大的限制,因为整个经济增速在往下走,贷款规模增速也会趋势性往下,且净息差同样趋于下行。
当然,宁波银行零售端也有作为,从2014年就曾提出“大零售战略”,包括零售公司和个人零售业务。2022年个人贷款余额占贷款总额的36.4%,低于2021年的38.6%,更是低于2020年的43.7%。该行零售占比应该是主力大行以及主流商业银行中偏低的。
对比下招行,2022年零售占比高达52.25%(明显高于宁波),低于2021年的53.64%,亦是招行2014年转型零售后的首次下降。很显然,除了个人信贷需求萎靡的客观因素外,应该也有田某事件导致的主观经营上的调整。
宁波银行有没有受到该事件的影响呢?这里不展开。
3.0模式下,宁波银行整体并没有太强的优势。2022年,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74.66亿元,同比下滑9.63%,主要受到债市波动和资本市场影响,财富业务收入同比下降。
截止去年末,个人客户金融总资产(AUM)为8056亿元,同比增长22.77%,主要是储蓄、理财产品等。其中,私人银行AUM为2174亿元,同比增48.5%。而私行客户数为1.79万户,增长37.98%。这跟主流大行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差距很大,但在城商行中算是佼佼者了。
由此可见,宁波银行未来的经营从1.0模式转向2.0、3.0模式,会遭遇不小挑战。而这又是拉开与其他银行估值的关键所在。恰巧的是,发生田某事件后,监管层更加鼓励银行支撑实体经济(偏向于更多放贷给企业),而财富管理这条路自己的客户基数又比较小,主打的1.0模式受到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
这亦是宁波银行估值与其他银行估值大幅收窄的主要逻辑。
3
宁波银行这类成长性良好的银行,受制于经济周期的波动会更大一些。而年后回来,不管是房地产市场,还是社零消费,都呈现出较大压力,表明经济整体呈现弱复苏态势。宁波银行股价年前乐观定价的基本都回吐了出来。
展望后市,宁波银行的整体经营会继续优于多数银行表现,估值比一般银行高一些也是其必然。但同时,我们也要清楚的认识到,宁波与其他银行的经营差距会收窄,估值也不会像过去那么大了。未来,宁波像招行一样长期回到1倍PB以内可能会是常态。
还是那句话,在经济增速拾级而下的大背景下,降低对包括宁波在内的银行板块的回报率预期,或许才是理性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