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银行半年报里藏了两个变量
文|李意安
上周五,城商行中的优等生宁波银行中报出炉,数据依然保持了一贯的稳健。
先看一下整体数据表现:
截至6月末,宁波银行总资产突破3.4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04%;
营业收入371.60亿元,同比增长7.91%;
归母净利润147.72亿元,同比增长8.23%;
实现非利息收入114.34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30.77%;
不良贷款率0.76%,与年初持平,维持18年未破1%的记录;
拨备覆盖率374.16%,风险抵补能力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资本充足率15.21%,显著高于其他头部城商行,一级资本充足率10.75%,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9.65%,同样位居行业前列。
此外,中报发布之际,宁波银行首次宣布中期分红,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3元(含税)。这是本次中报最引人关注的亮点之一,也着实让人有些意外。此举意味着在年度分红之外,年内将迎来第二次分红,2025年累计派现总额预计达到79.24亿元。
年初我们曾详细分析其分红策略,宁波银行因秉持长期主义理念,在风险未完全明朗的阶段,往往将利润优先用于补充资本与拨备,以增强风险抵御能力。也正是基于这一策略,宁波银行2024年采取了相对保守的分红政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股市表现。
然而进入2025年,该行分红力度显著提升——这一转变是否意味着其经营基本面正在发生重要变化?仔细研读财报后,我们发现,中报深处确实隐藏着一些值得关注的变量。
01
优化贷款结构
上半年,受利率市场化及让利实体经济政策影响,银行业仍面临息差收窄与盈利压力的挑战。即便如此,宁波银行贷款日均规模仍实现19.32%的增长,核心驱动力来自于对公业务——对公贷款日均规模同比大幅增长27.54%,远高于个人贷款5.89%的增速。截至6月底,对公业务贷款占比已由年初的62.21%上升至68.01%。
对公业务服务矩阵更为完善,客户粘性更强,银行在定价方面也拥有更强的主导权,因此其息差空间通常高于零售业务。这或许是宁波银行将更多资源向对公业务倾斜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前国内经济正处于深化结构调整、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阶段,长三角地区聚集了全国近三分之一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在推动高端制造向价值链顶端攀升的国家战略中占据重要生态位。
而宁波银行以宁波为腹地,辐射江浙沪,深度融入长三角产业升级。从区域分布来看,浙江、江苏、上海三地的业务在总体规模中占比高达90.93%。
2025年上半年,宁波银行积极支持制造业向“新质生产力”转型,贷款投向不仅覆盖传统优势制造业,更侧重于高新技术产业与绿色低碳领域。而在此过程中,银行与实体经济的共生共赢的关系也愈发紧密。
相较对公业务的快速增长,今年上半年,宁波银行主动压降了高风险零售贷款规模,消费贷和经营贷分别较年初下降3.4%和12.7%,与此同时,通过强化大数据风控模型,更精准地识别并退出高风险客户,这一结构性调整直接降低了高风险资产的占比,并让更多信贷资源得以腾挪到对公业务中的优质制造业、绿色金融和供应链金融客户,风控同时优化整体贷款收益。
综合来看,宁波银行正从以往依赖高收益但高波动的零售贷款,转向构建以对公为主、零售更优质的新平衡。这一转型使其贷款组合整体抗风险能力增强,收益也更可持续。
02
资产质量持续向好
“经营银行就是经营风险”,这是宁波银行高管多年来在业绩报告中反复强调的一句话。而从实际表现看,该行确实将这一理念落到了实处。
宁波银行有一项被业内称为“封神”的数据:自2007年上市以来,其不良率连续18年保持在1%以下。无论是十年前经济L型筑底,还是疫情期间的经济冲击,其不良数据始终稳定在行业绝对低位。这也让许多人以为,宁波银行面临的风险处境和风细雨。
但事实上,作为一家深入服务实体经济的银行,绝不可能与系统性风险绝缘,这是客观规律。银行所能做的,是通过自身的风控能力平滑风险,助力实体经济共克时艰、穿越周期。
不良率仅仅只是一个结果指标。所谓风平浪静,不过是未雨绸缪。对风险的前瞻识别和主动管理,才是宁波银行穿越周期的关键。
从上半年的表现来看,除了对贷款结构的调整,宁波银行同时也大幅计提信用减值损失93.52亿元,同比增幅30.58%,为加速核销不良贷款提供了充足准备,也体现出其主动暴露风险、强化核销、加速风险出清的决心。
此外,半年报数据显示,上半年1.02%的关注率、0.89%的逾期率,分别较年初下降0.01和0.06个百分点,正常贷款迁徙率由年初的3.17%降至1.36%,这一系列前瞻指标的变化意味着,资产质量下行压力显著缓解,潜在新增风险得到有效遏制。
真正的稳健,既要为风险筑墙,也要为未来铺路。对宁波银行而言,存量风险加速出清和贷款结构优化,不仅增强了安全垫,也为持续盈利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而真正的价值也从来静水流深。此次宁波银行的分红策略转变,恰恰是其长期投资价值的一个有力印证。从2024年保守分红到2025年中期分红落地,派现力度的提升,内核正是其风险管控阶段性胜利的信号。
而随着关注率、逾期率等前瞻指标持续改善,存量风险加速出清,宁波银行的重心也阶段性风险防御转向长期价值创造,这种“先夯实根基,再回馈股东”的节奏,恰是其长期主义的典型注脚。这并非终点,更是一个全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