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跑步进场科创投资:与地方国资组队成标配

查股网  2024-09-14 05:00  力合科创(002243)个股分析

近日,四川省国资委与清华大学共同发起组建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正式成立。该基金采用母子基金架构,母基金整体规模100亿元,首期规模30亿元,由四川16家国有企业共同出资设立,北京智路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中信建投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联合担任管理人。

据了解,该基金将优先使用清华大学科技成果项目库,并建立前沿探索子基金支持清华大学进行原始性、前沿性创新研究,为基金持续不断提供项目来源。投资方向上,通过设立专业子基金投向人工智能、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先进材料、生物医药、未来交通等。

在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的当下,地方国资的招商诉求和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期望达成了统一,高校和地方国资组合发起基金成了这个时代股权投资行业的一抹缩影。

但值得注意的是,成熟的市场既需要促进当地经济的企业,又需要能够引领未来的企业,同时也需要能够创造回报的项目。这需要国资、高校、市场化投资机构等不同类型的主体在合适的行业和阶段去接棒和退出,才能实现整个创投链条的良性运行。

图片来源:IC photo图片来源:IC photo

去年3月,四川省与清华大学签署《深化产学研融合发展合作协议》,提出共同发起组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如今双方的合作进一步落地。其实早在2014年8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就与清华大学签署了省校战略合作协议,此后2016年3月,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更是落户四川省,双方合作持续深化。

如今省校战略合作已成为四川省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过去10年间四川省先后与国(境)内外35所知名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十年来,累计引进人才33.9万人次,共建科研机构236个,转移转化科技成果1万余项。

在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当下,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成了必然要求。而高校作为我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成果转化运用的主要供给方。尤其是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措施密集出台,我国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成效不断提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近日,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发布的《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中指出,2023年,我国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和技术开发、咨询、服务6种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总合同金额达2054.4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0%;当年到账金额达1352.7亿元,总合同项数达64万项。

其实不仅是各地政府,对于国内的风险投资机构来说,“投早、投小、投科技”也已成主流,源头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投资机构们不约而同地直接将目光投向高校实验室团队,积极投资那些有潜力的项目。北京一家专注能源投资的机构合伙人表示:“各个高校相关的最新技术情况我们都十分了解,如果我们看到一个新技术在产业上有需求,我们甚至会直接找到该团队,帮助他们创业。”

尤其是像清华大学这样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贡献突出的高校,更是备受风险投资关注。不管是在当下大火的AI大模型还是人形机器人领域,明星独角兽项目中清华系团队几乎占据了行业半壁江山,那些能够在这些项目创业之初就接触到并参与到其融资的投资机构无疑是幸运的。北京一家美元VC的公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除了老板的个人捐赠外,为了和清华某学院保持密切的关系,第一时间掌握各个实验室团队的技术进展和出来创业的意向及动态,每年仅和其合作的各种赞助费用都在百万级别。”

不仅是在创业上,在投资领域高校的活跃度也持续上升,近年来各个高校成立创投基金、母基金的消息也此起彼伏。一位科技投资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在科研成果转化的大趋势下,本身拥有人才和科研优势的高校,自然会希望建立一个产业闭环,那进入到投资环节也顺理成章。

国内高校中走在前列的依然是清华大学,其投资孵化之路最早始于1983年成立的清华科技园。清华科技园不但孵化超过1500家企业,并且随着不断发展也从中独立出了启迪之星、荷塘创投等专业的投资机构。清华大学与深圳市政府共同成立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早在1999年发起成立了深圳清华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力合科创前身)。成立以来力合科创累计孵化服务企业4000多家,投资高科技企业近500家,完成了200多个科技成果的转化。

该投资人认为:“对于高校这样的非市场化机构来说,产业方面经验方面仍是相对欠缺的。相比起直接投资,高校更多的是通过设立母基金来链接科研成果和社会资本。通过市场给高校出来的创业企业合理的估值定价,也更有利于企业未来更好地发展。”

四川省国资委与清华大学共同发起组建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并非清华大学第一次与地方国资发起设立母基金。更早在2015年,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联合清华大学、嘉兴市政府等共同发起成立浙华紫旌母基金,首期规模10个亿,目前已投资16只子基金,子基金总规模超过100亿元。

不仅是清华大学,去年12月复旦大学宣布联合地方政府、国企及市场化机构共同发起成立复旦科创母基金,首期总规模10亿元,全力构筑校内校外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圈。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排名靠前的高校在过去几年都设立了基金以助力科研成果转化。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高校比起内地高校也不遑多让。同样是,香港大学创业引擎基金启动,首批联合基金合作方包括DEFTA Partners、戈壁创投和中科创星,首批合作基金的合作方则包括海阔天空创投、英诺天使创投、光大控股和真格基金。更早的2022年,香港大学还以LP身份投资了李泽湘教授的XbotPark机器人基地旗下的东莞清水湾二期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今年6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科创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在广州南沙区揭牌。港科大(广州)与广州产投集团宣布设立10亿元环港科大(广州)科技成果转化母基金,用于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不难发现,几乎在每一只高校母基金背后,总能发现地方国资的身影。国资的诉求是招商,通过投资不断完善当地优势产业,或者促进当地产业升级转型,而源源不断的人才和创新则是背后支撑的基础。而高校往往是围绕自身优势学科,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在大力发展科技创新的风潮下,地方国资和高校的诉求就这样达成了一致,这对组合迅速被推到了创投舞台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