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入股上海莱士 海尔致力为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新范式
□ 郝莹颖
6月18日,海尔集团(以下简称海尔)宣布以125亿元完成战略入股上海莱士的交易,上海莱士成为海尔大健康生态品牌盈康一生的新成员。海尔基于社会需求,聚焦“产学研”深度融合,努力为大健康产业创新与生态发展提供良好范例。
落子莱士 完善健康产业生态
近年来,我国生物技术快速崛起,发展势头迅猛。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发布的《2023中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发展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数量和授权数量分别为44598件和39997件,分别占全球的33.82%和51.23%;到2025年,生物经济将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我国生物技术产业驶入“快车道”,得益于政府、科研机构及企业的多方合力。一方面,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支持生物技术发展。《“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提出,要健全生物技术科研攻关机制,加快生物技术向多领域广泛融合赋能,使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技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另一方面,大量企业和科研机构将科研方向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通过技术创新推动生物科技产业化应用。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海尔以125亿元战略入股上海莱士。
盈康一生作为海尔旗下大健康生态品牌,在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领域已经形成了生态优势。海尔集团董事局副主席、盈康一生董事长谭丽霞表示:“我们在生命科学领域的优势主要源于海尔在超低温领域的竞争优势。盈康一生的发展目标不仅聚焦于生命科学产业,更致力于提升人民生命质量,为增进人民健康福祉而努力。因此,我们积极布局临床医学领域,助力满足临床健康需求。”
海尔完成战略入股上海莱士,将丰富其在生物科技产业的布局,增强海尔大健康满足临床应用场景解决方案的能力,也将进一步夯实盈康一生的血液生态产业链,提升其产业生态优势。
在血液生态产业链上,盈康一生基于已有血液产业布局,包括应用于城市用血管理的智慧血液解决方案,海尔血技的血浆采集和分离产品、解决方案等,积极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等合作,努力为血液疾病诊疗、临床安全合理用血等持续提供创新方案。血液制品领军企业上海莱士的加入,将助力盈康一生实现上游血浆采集、中游血液制品生产、下游应用场景的全生态打通。
研发驱动 着眼未被满足的需求
健康产业生态发展离不开科研创新。
作为国内血液制品行业龙头企业,上海莱士拥有完善的产业链和强大的研发实力。上海莱士旗下共有5座血液制品生产基地,产品覆盖白蛋白类、免疫球蛋白类及凝血因子共12个种类,产品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今年3月,上海莱士SR604注射液获得药物临床试验批准。SR604注射液是一种单克隆抗体制剂,属于非凝血因子替代治疗药物,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无同类产品上市。其部分临床前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美国血液学会出版的《血液》杂志2023年9月刊上,这是我国血液制品企业首次在全球血友病治疗核心刊物上发表创新性研究成果。
基于上海莱士的战略规划,海尔未来将支持其“拓浆”和“脱浆”同步发展,努力在“出凝血”领域开发更多临床适应证及临床应用场景,覆盖心内科、妇科、外科等领域。在非血源性及更广泛的生物科技领域,海尔将支持上海莱士加大力度在全球范围内整合研发、制造、临床资源,以 SR604注射液为先驱,创新生物技术方案,充分释放在生物科技领域的发展潜能。
同时,海尔还与全球化医疗健康企业和血浆衍生药物生产商基立福达成全面排他性战略合作关系。上海莱士与基立福之间的白蛋白代理业务获得稳定保障,合作将整体向生物科学和诊断领域拓宽,三方将在更广泛的非血源性领域进行联合研发,推动上海莱士向生物科技领域升维发展。
联合学界 健康科研大有可为
生物科技产业生态的发展既要依靠企业力量,也离不开科研机构的驱动力量,“产学研”充分融合能够有效带动科研成果的全面转化,造福公众健康福祉。
今年4月初,在多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的共同见证下,盈康一生牵头发起的医工科技创新产业化平台——“海医汇”正式成立。6月18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海医汇、上海莱士共同发起“血液与健康科创菁英领航计划”。
中国医学科学院天津医学健康研究院党委书记,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院长常子奎表示,医院与海医汇、上海莱士共同发起“血液与健康科创菁英领航计划”,是本着“科学问题源于临床、科技成果服务患者”原则,将依托海医汇生态平台产业资源、成果转化能力等,聚焦血液疾病治疗,共同加速转化科研成果。同时,还将围绕血液学科进行联合培养,努力为优秀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提供资源支持,让他们的科研路越走越宽。
通过“产学研”生态融合,海尔大力推动上海莱士稳健发展,力争为业界提供生物科技产业融合创新的良好范例,促进更多生物科技领域创新和科研成果落地。
《中国医药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责任编辑:常靖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