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生物与上海莱士合并终止 回购+增持坚定长期投入

查股网  2025-01-09 12:13  上海莱士(002252)个股分析

进入2025年,令人期待的海尔生物(“海尔生物”,688139.SH)吸并上海莱士(“上海莱士”,002252.SZ)这桩交易变化不断。

1月6日晚间,双方发布公告,终止筹划海尔生物吸收合并上海莱士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同时,两家公司均发布关于公司董事长提议公司回购股份的公告,海尔生物回购股份的资金总额为人民币1到2亿元,上海莱士回购股份的资金总额为2.5到5亿元。

1月8日晚,双方再发公告,“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和长期投资价值的认同,增强投资者信心”,海尔旗下海创智和海盈康计划在接下来6个月内分别通过集中竞价方式继续增持海尔生物和上海莱士股份,包括此次增持金额在内,增持总金额预计分别在人民币1到2亿元,和2.5到5亿元人民币,两个增持计划均未设定价格区间。

先有雄心壮志受阻,后有接连出资传递信心 —— 短期市场波动难免吸睛,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双方长期协同效应究竟如何、海尔大健康的战略又将如何落地。

重大资产重组终止

针对终止筹划合并上海莱士血液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一事,海尔大健康板块“盈康一生”回应称:“由于本次交易结构较为复杂,尚未能形成相关各方认可的具体方案。经审慎研究相关方意见并经交易双方协商一致,为切实维护上市公司及广大投资者利益,海尔生物和上海莱士决定终止筹划本次重大资产重组事项,这一决定不会影响两家公司正常业务经营,也不会影响公司及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利益。”

据公开资料,海尔集团于去年6月收购上海莱士20%股份,并获26.58%的表决权,成为上海莱士的实际控制人。自此,上海莱士正式并入海尔大健康板块“盈康一生”,以血液制品业务为基础,推进“拓浆”和“脱浆”战略,向血液衍生药品及非血源创新药拓展。同时,上海莱士坚持科创驱动,与海尔生物在血液产业链上下游开展深度合作,包括制药多场景综合解决方案、血液产业链数智化升级等,以全面贯彻国家“血液制品生产智慧监管三年行动计划”,逐步成长为综合性生物制药企业。

作为海尔集团旗下大健康生态品牌,盈康一生成立于2019年,孵化和并购了两家上市公司,分别是专注生命科学的海尔生物和临床医学领域的盈康生命

此次并购案的主角之一海尔生物,是“盈康一生”创新战略孵化的第一家上市公司,于2019年登陆科创板。主要聚焦生命科学领域,打造生命科学与医疗创新数字场景生态,为生物制药、高校科研、医院服务、疾控公卫、血液制品等产业提供数字场景综合解决方案。其中,海尔生物为青岛打造的智慧城市血液网,率先实现了采血、制备、存储、发血、配送到临床用血的全流程追溯和数智化管理。

目前在血液制品上下游领域,盈康一生通过一系列的战略投资和业务整合,构建起完整的血液生态圈,从浆血捐献、存储转运到检测诊断到成分制备,从洞察患者需求、权威论证、研发创新到临床应用。

在2024年完成对上海莱士的收购后,盈康一生进一步巩固了其在血液制品生产领域的地位。上海莱士是中国最大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之一,产品覆盖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及凝血因子三大类,拥有44家单采血浆站,采浆量突破1500吨,2023年营收达到79.64亿元,同比增长21.27%。

打造生物科技旗舰前景几何

此次海尔生物吸收合并上海莱士虽然未能达成,盈康一生仍然表示未来两家公司在发展上的协同将持续加强,“海尔生物和上海莱士同属海尔大健康‘盈康一生’旗下,不仅在产业链上高度协同,还将继续在‘天下人一生盈康’的愿景引领下,持续深化合作,深耕生物科技产业。”

换言之,虽然海尔生物和上海莱士终止筹划合并,但盈康一生在血液制品上下游领域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上海莱士也是生态体系内的重要成员。在深耕生物科技产业这个点上,大家的目标和愿景是一样的。

然而,盈康一生的愿景远非单一的血液制品这么简单,上海莱士“脱浆”战略的目标是非血源性以及更广的生物科技领域的开疆拓土。

据了解,加入海尔两百天后,在盈康一生的支持下,上海莱士升级浆站管理数智化,提升效率,血浆得率进一步提高;同时,其二期产业园区建设也加快进程。其在研的全球首个针对活化蛋白C的血友病单抗治疗产品“SR604注射液”已于2024年3月获得临床试验批准,目前已进入临床1期阶段。据悉,SR604的研发当中采用了分子模型等AI技术,统计分析了将近上万的突变体,并用数字化模型将抗体和抗原的分辨观察距离能够缩小到埃米水平,从而使分子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通过AI的方法得以阐述。

虽然如此,但整体来看上述领域并不是海尔生物和上海莱士的传统优势所在,因此盈康一生乃至海尔集团的支持,就显得愈发关键。

根据2023年的财报,海尔生物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超过150个国家和地区。盈康一生的产业布局逐步拓展,并推进产业的兼容协同。这样的背景下,海尔的大健康产业能否实现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的突围,值得进一步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