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伦药业百万年薪副总王亮离职!任内质量管控升级,业绩稳健增长
近日,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002422.SZ,以下简称:科伦药业)发布公告,公司副总经理王亮女士因个人原因辞职,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
这则简短的人事变动公告,意外掀起医药行业对“质量管理者价值”的深度讨论。作为分管质量体系的资深高管,王亮在科伦药业任职20年、掌舵质量部门17年的履历,与公司近年来营收突破200亿的业绩曲线高度重合。此外,这场看似寻常的人事变动,实则折射出中国药企在集采常态化、创新药国际化的双重压力下,质量体系从“成本中心”到“战略资产”的转变。

质量管理成型,业绩稳定增长
王亮的职业生涯堪称中国制药质量体系迭代的缩影。在公司20年的职业生涯中,王亮始终以“质量守门人”的姿态站在企业发展的最前端。从2005年加入时的质量监管中心副总监,到2022年升任分管质量工作的副总经理,她主导构建的集团化质量管理体系成为这家医药巨头最坚实的底层架构。

图中人物(左一)系科伦药业前副总经理王亮
王亮2005年加入科伦药业时,国内大输液行业正经历从“玻璃瓶→塑瓶→软袋”的包装革命,而质量管控仍停留在事后检验阶段。其主导设计的集团化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引入数字化管理工具,将科伦药业从传统质检模式推向全生命周期管控,通过建立覆盖研发、生产、流通的数字化追溯系统,使公司大输液产品不良率从2005年的0.15%逐步降至2024年的0.02%。这一数据背后,是她在行业内率先引入参数放行技术,替代传统无菌检验,推动湿热灭菌工艺标准化等突破性实践。
办公数字化方面,科伦药业公司也进行了从纸质文档到电子化的跨越,使DMS(图文档案管理系统)与ELN(电子实验记录本)、MES(生产执行系统)等深度集成,实现质量数据全链路可追溯。截至2024年6月,科伦药业DMS覆盖海内外20余家子公司,日活跃用户超3000人,文件记录总量突破83万份。
在王亮负责科伦药业的产品质量期间,公司的营业收入从2005年的15.8亿元跃升至2023年的214.5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约15.59%。特别是在2022年升任副总经理后,其分管的国际化质量认证项目助力科伦博泰达成至多9个ADC(抗体药物偶联物)项目与默沙东的授权合作,总交易金额近118亿美元,不但在中国医药行业国际授权交易史上排名第一,而且荣登当年全球制药行业授权交易合作TOP1,成为中国生物药出海标杆。
这种对质量的极致追求,直接体现在产品竞争力上,在王亮分管质量的2022年至2024年(最近公布为三季报),科伦药业交出了一份稳健的成绩单。科伦药业每季度的毛利率水平都稳定在50%至60%区间,为公司提高了坚实的盈利基础。

近三年期间,科伦药业的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也均实现稳定增长,收入年均增长率约为10%,利润年均增长率约为40%,显著高于化药行业中位水平。根据申万行业数据,化药行业收入同比增长的中位值为0.64%,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的中位值为4.69%。

辞职是个人选择,还是体系冲突?
对于离职原因,公司公告中指出的是“个人原因”,而这与王亮作为技术型高管的市场价值形成微妙反差。
根据科伦药业2023年年报,王亮的年薪为119.09万元,虽高于A股医药上市公司副总平均水平98万元,但在自己公司10名副总中排名最低,其持有的5万股限制性股票(占总股本0.0031%)也是10人中第2少,这可能也反映出王亮在公司权限的相对弱势。

据人民日报此前的报道,王亮曾在采访中阐述质量成本的重要性,她介绍底部灌药的改良,既降低了药液暴露的风险,又使产品合格率直接提高了1%,假设每年生产1亿袋,直接节约成本达100万元。
这或表明王亮对产品质量成本控制有着深刻的认识和重视,但当AI质检、区块链溯源等新技术加速渗透,传统质量管理者面临技能重构压力。而且在第七批国采中,科伦药业的氯化钠注射液中标价已低至0.98元/瓶,质量成本占比逼近临界点。当质量管控从公司的“竞争力”变为“成本项”,该项成本带给分管领导的职业困境不言而喻。
2025年才刚过去不到三个月,已有荣昌生物、百克生物等7家上市药企发生副总级以上质量高管变动。这或反映出一种集体困境,即传统QA/QC质量认证体系已无法满足MAH(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下的全链条责任要求,而且一旦企业进入创新药大规模投入期,质量部门在资源争夺中往往处于弱势。王亮的选择或许透露出技术派职业经理人的新选择,或许在产业变革临界点,部分高管宁可主动求变,也不愿等待被动优化的命运。
王亮的离职,是科伦药业发展史上的一个注脚,更是中国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样本。当质量守护者转身离去,留下的不仅是管理体系的框架,更是对企业治理韧性的考验。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企业唯有持续进化,方能守住质量的底线,抵达创新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