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亿理财收益掩盖主业短板,誉衡药业营收三连降,转型创新迫在眉睫

查股网  2025-11-07 11:01  誉衡药业(002437)个股分析

在医药行业集采常态化与创新转型加速的双重浪潮下,誉衡药业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呈现出鲜明的业绩分化图景。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激增32.85%的亮眼数据背后,是高达3.77亿元的委托理财收益充当"利润引擎",而主营业务营收已连续三年下滑,核心产品增长承压、研发短板凸显等问题,让公司陷入"非经常性收益撑场面,主营业务拖后腿"的发展困境。

誉衡药业2025年三季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6.65亿元,同比下滑10.36%,其中第三季度单季营收5.65亿元,同比降幅扩大至11.11%,营收下滑态势进一步加剧。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盈利数据的爆发式增长: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2.44亿元,同比增幅超三成,第三季度单季归母净利润更是达到1.09亿元,同比激增86.86%。

这份反差强烈的成绩单,核心支撑并非主营业务的盈利改善,而是委托理财业务的集中发力。财报数据显示,公司前三季度通过配置债券型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固定收益类银行理财产品等,累计斩获理财收益3.77亿元,这一数字不仅超出当期归母净利润总额,更超过了2024年全年2.33亿元的归母净利润。若扣除这笔理财收益,公司主营业务实际处于亏损状态,凸显出核心业务盈利能力的薄弱。

事实上,依赖非经常性损益拉动利润并非誉衡药业首次为之,近三年公司业绩始终被这类不稳定收益主导。2022年,因参股公司研发支出计提减值,公司归母净利润亏损2.91亿元;2023年通过处置资产、调整股权结构实现扭亏,6695.69万元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比重超55%;2024年处置股权及获得政府补助推动净利润大增93.43%,但营收仍同比下滑7.06%。2025年前三季度,除理财收益外,参股基金带来的2600万元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进一步增厚利润,形成支撑业绩的"双引擎"。

然而,这种盈利模式的不确定性显而易见。一方面,理财收益率受市场利率波动影响较大,且公司理财多为短期滚动操作,未来若市场环境变化或公司资金需求增加,理财规模和收益可能大幅收缩;另一方面,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依赖投资标的市场表现,波动性极强。对此,誉衡药业也在公告中提示了相关风险,但短期内仍难以摆脱对这类非经常性收益的依赖。

作为一家成立于2000年、2010年上市的医药企业,誉衡药业曾凭借心脑血管、骨骼肌肉等领域的产品集群跻身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核心产品注射用多种维生素(12)长期占据80%以上市场份额,2024年销售收入超11亿元。但在集采政策持续深化的背景下,核心产品增长动力逐渐衰减,2025年前三季度该产品增速大幅放缓至10%,集采降价的稀释效应逐步显现。

更严峻的是核心产品矩阵面临的市场挑战。公司另一核心产品普伐他汀钠片未中选第十一批集采,而浙江海正药业、江苏恒瑞医药等6家企业成功入围,这意味着誉衡药业该产品将被排除在公立医疗机构主流采购渠道之外,2026年销售额面临大幅下滑风险。此外,银杏达莫注射液因策略性放弃全国中成药集采,2024年销量同比下降,且需等待至2026年集采周期结束后才有望回升;鹿瓜多肽注射液等产品虽保持稳健增长,但体量有限,难以对冲整体营收的下滑态势。

新品培育不及预期进一步加剧了主营业务的增长压力。2024年7月上市的西格列汀二甲双胍缓释片,曾定下2025年收入突破1亿元的目标,但前三季度实际收入仅2500万元。尽管该产品已进入700余家终端医院,但由于未纳入医保目录,在同类竞品的激烈竞争下,市场份额提升举步维艰。公司新合作的佩玛贝特片即便能在2025年第四季度进入医保谈判目录,医院准入及市场开发仍需较长过渡期,短期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研发投入不足则成为制约公司长期发展的关键短板。2022年以来,誉衡药业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始终低于3%,远低于医药行业8%以上的平均水平。尽管2024年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3.97%,但研发资源主要集中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领域,创新药布局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公司在研项目虽达20余个,但均为仿制药,尚无一类创新品种。

资金使用效率也引发市场关注。截至三季度末,誉衡药业账上自有资金超8亿元,2024年推出并实施完毕股份回购方案,同时计划通过并购扩充产品矩阵,但至今未披露潜在标的或实质性进展,战略落地存在不确定性。此外,公司费用管控已逼近瓶颈,2023年至2025年三季度销售费用率从40.71%降至25%以下,主要依赖集采产品市场管理费减少,属于政策驱动下的被动下降,未来进一步下降空间有限。

在医药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誉衡药业的发展困境具有一定代表性。集采常态化压缩了仿制药企业的利润空间,而创新转型需要长期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战略定力。对于誉衡药业而言,理财收益带来的短期利润增长终究难以持续,唯有摆脱对非经常性损益的依赖,在核心产品升级、研发创新突破、并购整合落地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才能真正破解营收下滑困局。

医药行业独立评论人指出,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终究要回归产品和技术创新。誉衡药业若不能尽快补齐研发短板、培育新的增长引擎,这场由理财收益撑起的"利润飘红"盛宴或将难以持续,公司也可能在行业转型浪潮中逐渐掉队。如何平衡短期业绩与长期发展,在稳定现金流的基础上实现主营业务的高质量增长,成为誉衡药业管理层亟待解决的核心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