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齐锂业逆市翻盘?"锂王"蒋卫平财富却蒸发近360亿

锂行业的强周期性,直接体现在蒋卫平夫妇的身家波动上。
来源|读商时代
责编|刘燕妮
近期,天齐锂业披露的上半年财报,勾勒出这家国内锂矿巨头在行业周期波动中的生存图景。尽管营收同比下滑近四分之一,但凭借投资收益与汇兑收益的支撑,公司实现0.84亿元归母净利润,成功扭转去年同期亏损局面。与此同时,公司实控人蒋卫平夫妇的身家较2022年高点缩水近360亿元,折射出锂行业周期性波动对企业与个人财富的深刻影响。
业绩回暖
2025年上半年,锂化工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碳酸锂与氢氧化锂现货主流价格徘徊在6-8万元/吨区间,给天齐锂业营收带来直接压力。财报显示,公司上半年营收48.33亿元,同比下降24.71%,延续了2024年营收暴跌67.75%的下行趋势。
在此背景下,天齐锂业的盈利转正得益于三大关键因素。首先是锂精矿定价机制的优化,公司控股子公司文菲尔德缩短定价周期,大幅减弱了泰利森化学级锂精矿与锂化工产品销售定价的时间错配影响,让产品价格能更及时地反映市场变化。其次,联营公司SQM的业绩爆发成为重要助力,上半年为天齐锂业贡献2.35亿元投资收益,推动公司投资收益从去年同期的-11.21亿元增至2.05亿元。此外,澳元对美元持续走强带来汇兑收益增加,使公司财务费用从去年同期的2.29亿元转为-2.68亿元,进一步缓解了盈利压力。
产能扩张方面,天齐锂业正稳步推进项目建设以巩固行业地位。目前公司锂精矿年产能达162万吨,格林布什锂辉石矿在建的化学级锂精矿三号工厂预计2025年12月完工,投产后总产能将提升至214万吨/年。锂化工产品领域,公司现有5个生产基地,综合年产能9.16万吨,江苏张家港及重庆铜梁项目投产后,总产能将突破12万吨/年,为后续业绩增长埋下伏笔。
资本征程
天齐锂业的行业地位,离不开实控人蒋卫平的战略布局。1997年,42岁的蒋卫平辞去稳定工作下海创业,2004年以1144万元收购濒临破产的射洪锂盐厂,创立天齐锂业。彼时新能源行业尚未兴起,锂产业默默无闻,但蒋卫平敏锐捕捉到赛道潜力,引入现代管理制度与先进设备,推动企业扭亏为盈,并于2010年实现深交所上市。
蒋卫平的“锂王”之路,由一系列关键并购铺就。2014年,他主导天齐锂业以超30亿元收购澳大利亚文菲尔德51%权益,间接控股全球最大锂辉石生产商泰利森锂业,掌控澳大利亚格林布什高品位锂矿资源,彻底摆脱上游原材料供应限制。2018年,他再度出手,联合中资财团斥资40.66亿美元收购智利SQM 23.77%股权,成为这家全球最大卤水提锂企业的第二大股东,进一步完善全球锂资源布局。
不过,激进的并购也让天齐锂业一度陷入债务危机。2019年至2020年,受锂价下跌与SQM业绩拖累,公司连续两年亏损,累计亏损超78亿元,资产负债率在2020年飙升至82.32%。危急时刻,蒋卫平推动公司引入澳大利亚IGO集团13.95亿美元战略投资,并于2022年7月登陆港交所募资逾百亿港元,成功缓解债务压力,优化财务结构,为后续发展注入活力。
财富沉浮
锂行业的强周期性,直接体现在蒋卫平夫妇的身家波动上。2020年中至2022年末,碳酸锂价格从4万元/吨飙升至60万元/吨,天齐锂业营收与利润创下历史新高,蒋卫平夫妇身家也在2022年达到518.9亿元峰值。但随着2023年以来锂价回落,公司业绩承压,2024年出现79.05亿元巨额亏损,其身家也随之缩水至2025年的160亿元,较高点蒸发近360亿元,尽管仍蝉联四川射洪首富,财富规模已大幅缩水。
2024年4月,蒋卫平辞去天齐锂业董事长职务,由1987年出生的女儿蒋安琪接任,标志着企业进入代际传承阶段。面对持续波动的锂价,天齐锂业正从技术与合作两方面构建抗风险能力:一方面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工艺水平;另一方面深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增强企业内在价值与创新能力,试图在行业周期中寻找新的增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