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观察】协鑫集成应以技术创新推动垂直一体化形成更强的竞争优势
图注:
文/新供应链值得信赖企业研究课题组
协鑫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协鑫集成”)成立于2003年,为协鑫集团旗下第一家A股上市公司。公司产品覆盖高效电池、大尺寸光伏组件、储能系统等,并为客户提供智慧光储一体化集成方案,坚持从终端客户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出发,提供差异化的高效组件产品和系统集成服务,通过高品质、高效率、高可靠性等产品优势,满足各种光伏应用场景持续稳定运营质量需求。
公司目前已在日本、北美、新加坡、德国等多个国家及区域设立子公司,在泰国、南美、中东、南欧、非洲等国家及区域设立代表处,在澳大利亚参股了分销渠道,产品及解决方案已覆盖全球逾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已在全球多个区域市场内晋升为主力供应商之一,协鑫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近年来,公司逐步完成156、158等小尺寸组件产能的淘汰和升级,2022年,公司打造的合肥60GW大尺寸组件生产基地中的一期15GW产能全面达产,完成182、210大尺寸组件产能的系统性升级,公司产能、产品结构得到重构;此外,公司在阜宁的12GW高效光伏组件和芜湖的一期10GW TOPCon高效电池项目均已顺利实现开工建设,为公司未来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发展环境分析
1. 全球光伏市场需求持续旺盛
——低碳电力成为能源转型重点方向。光伏发电相比水力发电、风力发电条件更加宽松,应用场景更加广泛,且随着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光伏度电成本持续下降,海外部分国家光伏发电已经实现平价上网,因此光伏市场需求激增。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达到170GW,同比增长30.8%,累计装机容量约926GW,预计未来全球光伏装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2030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量将达到436~516GW。
——光伏发电成本持续下降。近年来,高纯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等不断进行优化创新,光伏产业各个技术环节水平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尤其是光伏组件已由过去的156、158小尺寸组件逐步过渡至182、210尺寸组件产品,大尺寸组件降低了电站在支架、装机成本、土地、直流线缆等方面的建设成本,大大降低了度电成本,提高电站收益。根据当前的技术发展和成本变动趋势,行业普遍预期未来数年内,光伏发电将大范围达到或接近常规能源发电成本,成为一种具有成本竞争力的、可靠的和可持续的电力来源,极大带动上游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光伏储能一体化不可或缺。光储一体化指在光伏发电系统中增加储能逆变器、储能电池等储能系统设备,有效解决光伏发电间歇性、波动性大等问题。由于光伏发电易受到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发电和用电曲线不完全吻合,仅依靠光伏系统供电相对不稳定,需要通过引入储能技术来实现灵活调节,保障电力供应的稳定性。2023-2025年新型储能新增规模复合增速有望达到93.0%~103.5%,综合能源集成、储能系统开发和能源管理业务将会有较大的上涨空间。
2.形成了场景驱动的创新优势
——丰富的产品生态优势。协鑫集成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光伏场景开发了多样化的低碳光储一体化智能解决方案。在横向侧,公司陆续推出差异化组件产品:大尺寸PERC系列高效颗粒硅低碳组件已获得法国碳足迹认证证书,“鑫福顶”和“鑫云顶”两款BIPV综合解决方案已上市,高可靠性防浸泡海面漂浮组件已批量获得下游订单,同时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近海漂浮式光伏发电关键技术及核心部件研发与工程示范”项目;在纵向侧,公司在建芜湖20GW高效电池片生产基地、徐州10GWh智慧储能系统集成项目等将打通“电池-组件-储能”的光伏垂直一体化产业链,向上解决电池采购瓶颈,向下满足应用场景延伸。产品矩阵升级,进一步巩固公司绿色能源系统集成服务商的发展定位,形成垂直一体化的竞争优势。
——着力打造规模化竞争优势。公司已完成原有156、158小尺寸组件产能的技术迭代,未来聚焦合肥、阜宁和芜湖等生产基地,其中合肥60GW大尺寸组件产能已有15GW产能落地,阜宁12GW高效光伏组件和芜湖一期10GW TOPCon高效电池产能已经开工建设,公司产能结构即将完成升级,组件出货量有望重回全球一线水平。公司先进组件产能以182、210 大尺寸高效晶硅组件为主,兼容TOPcon、HJT电池技术,预留颗粒硅组件、晶硅叠层组件等产品开发接口,具有规模化、集中化、专业化及智能化优势,能够满足主流及新型高效光伏组件市场需求,正在投建的芜湖20GW高效电池基地未来将成为公司组件产品坚实的供给保障,也是公司提高技术实力、盈利能力、核心竞争优势的必要举措。公司产能结构升级将有力地支撑公司光伏主业终端战略的落地,进一步提升公司市场份额和行业地位,也为公司应对行业下一代技术迭代打下良好基础。
——高度重视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协鑫集成长期深耕光伏行业,持续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理念,拥有雄厚的研发力量及技术研发团队,技术团队在光伏领域拥有多年的从业经历,技术实力强、管理水平高。公司旗下拥有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1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省级智能工厂1个,为公司技术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平台。截至2022年末,公司累计授权专利400余项,累计参编30余项行业技术标准。
3. 可能面临的风险
——国际贸易保护风险。光伏发电是目前最具发展潜力的可再生能源之一,世界各国均将其作为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扶持。出于贸易保护的目的,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曾对我国光伏企业出台贸易保护措施,给我国光伏企业的经营环境及海外市场拓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近年来,受国际贸易环境不稳定、地缘政治冲突、国际能源危机等多重因素影响,未来一些国家可能调整贸易政策,限制境外企业在其国内市场的竞争。公司应加强对国际贸易形势及贸易摩擦的分析预判并作出相应应对措施,通过海外代工、海外建厂、第三方采购或拓展新兴市场等方式,加码全球营销渠道布局,加大非“双反”区域国家及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规避国际贸易摩擦及海外市场政策变动对公司业绩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上游材料价格波动风险。近年来,在需求增长、技术进步、成本下降等多重因素共同推动下,光伏产业各环节核心产品价格呈现较大的波动。公司毛利率和利润水平受硅料价格波动影响较大。虽然我国光伏产业链发展基本完整,各环节供给关系总体较为均衡,但仍然会出现短期供给失衡和价格波动,若上游原材料价格出现急剧波动且公司未能有效做好库存管理,则可能导致公司存货跌价或生产成本大幅波动,从而挤压公司盈利空间,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公司应在现有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供应商管理实施战略采购,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保证原材料供应安全;同时增加对于大宗商品等相关领域的关注,选取适当的时期开展相关大宗商品对冲业务。
4. 自身存在的不足
——盈利能力较差。2020年光伏行业政策暖风频吹,大部分企业经营捷报频传,但协鑫集成经营业绩较差:营业收入减为138亿元,同比减少31.40%;净利润则陷入26.38亿元的巨亏状态,上年盈利5555.64万元,同比减少4849.18%。公司组件销量受到疫情较大影响,公司主要原材料硅片及电池片价格持续上涨,加之玻璃供应紧缺、其他组件辅料价格不同程度上涨,公司组件生产成本攀升,组件毛利率大幅下降。
——抗风险能力不足。2020年公司优选高毛利订单,放弃低价订单,影响组件销量。同时,公司能源工程EPC业务因疫情影响开工及并网量,下半年组件价格迅速上涨,影响了前期已签订单的毛利水平。这些原因导致公司全年营业收入及利润大幅下降,可以看出,在光伏行业发生重大变革时,协鑫集成应对不力,缺乏前瞻性布局。
二、“值得信赖”维度评价
1. 企业规模
——总资产规模刚刚止滑。从图1可以看到,2019-2021年协鑫集成的总资产不断减少,2021年资产规模以32.61%的降速收缩至93.00亿元。2022年虽然扭转了资产规模逐年下降的趋势,增长至101.81亿元,但增速仅为9.48%,与2019年的资产规模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公司应紧抓产业链扩张机遇期,联合优势企业,发挥自身产业、技术、品牌优势,适时推动海外产能布局,规避贸易壁垒,形成全球区域竞争优势,并持续开拓海外市场渠道布局,实现规模增长。
图1协鑫集成2019-2022年总资产(亿元)
——营业收入迎来底部反转。2020年上半年全球光伏市场需求下降,公司组件销量受到较大影响,下半年受上游硅料供应紧缺影响,公司主要原材料硅片及电池片价格持续上涨,玻璃供应紧缺,组件生产成本攀升,综上原因导致2020年协鑫集成的营业收入同比下跌31.40%。2019-2021年协鑫集成的营业收入连续下降(见图2),生产经营面临较大的考验,经营业绩短期承压。好在2022年受益于光伏行业全年需求旺盛,公司迎来底部反转趋势,实现了77.68%的增速,营业收入回升至下降前水平。从图3可以看出,2022年公司海外业务营收占比达到52.88%,正发力拓宽海外分布式市场。2022年公司将控股子公司OSW部分股权转让给高瓴管理下的投资主体VNTR,在战略合作伙伴的帮助下,可将OSW商业模式拓展至欧洲及其他海外地区,通过持续推进全球化布局改善盈利,有望实现公司2023年营业收入较上年翻倍增长的销售目标。
图22019-2022年协鑫集成营业收入(亿元)
图32022年协鑫集成营业收入地区构成(亿元)
——员工数量逐年增长。从图4可以看出,近三年协鑫集成母公司和主要子公司的员工数量在不断攀升,从2020年的1317人增至2022年的3520人,于2022年实现翻倍增长。伴随公司业务量的增长,协鑫集成不断增加员工数量以满足经营需要。但在员工数量增长较快的同时,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在全体员工中的占比由2020年的37.59%下降至2022年的23.47%,因此公司员工整体受教育水平仍有优化空间。
图42020-2022年协鑫集成员工数量
2. 品牌价值偏小
由于光伏行业中游组件生产成本攀升,以及组件产能结构调整阵痛期影响,2021年协鑫集成的净利润受到冲击。从财务维度来看,在样本涉及“电池产业链”领域的13家企业中,2021年协鑫集成的品牌优势值在其中处于末位(见图5),仅为37.95。储能方面,公司募投产能主要聚焦于工商业及户用领域。预计随着峰谷价差持续拉大以及电力供需持续偏紧,储能或将成为刚需,同时锂价由去年底60万/吨高位持续下行至28万/吨,储能经济性将持续改善,量价共振持续驱动储能高增。因此未来公司应积极布局储能,与光伏主业形成协同效应,有望打造未来第二增长曲线,迎来品牌价值的增长。
图5 “电池产业链”领域企业品牌优势值
3. 重视技术创新能力提升
——正在建设高水平技术创新平台。协鑫集成持续开发科技研发和新品转化能力,以全面推动差异化组件产品市场化进程,提高产品竞争力。目前公司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家、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1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省级智能工厂1个,为公司技术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创新产出较多。协鑫集成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理念,通过对全球新能源产业前瞻性技术的分析,结合市场需求制定产品技术路线,成为行业技术研发的领跑者。截至2021年,协鑫集成拥有的专利数为365件,在样本所涉及“电池产业链”领域的13家公司中位列第5名(见表1)。
——研发投入逐年增长。协鑫集成注重技术研发投入,通过打造专业化的系统设计团队,以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光伏发电系统提供技术设计服务,提供优化设计方案。2022年公司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4.41%(见图6),考虑到该年营业收入实现翻倍增长,计算后的研发强度有所下降,未来可稳中求进,进一步提高研发投入力度。
表12021年“电池产业链”领域企业研发强度和专利数
图注:
图62020-2022年协鑫集成研发投入、研发强度对比
4. 运营能力有待提升
——盈利、偿债、发展能力较差。以下分别采用各企业的流动比率、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增长率来分别体现企业的偿债、营运、盈利、发展能力(见图7)。从图中可以看出2021年协鑫集成在偿债能力方面排名倒数第二,流动性较差;在盈利能力与发展能力方面均排名末位。随着合肥与阜宁基地新增产能的稳步释放,预计2023年公司组件产能有望达到35GW,新增有效产能提升有利于较好把握光伏市场增量空间,实现组件环节盈利能力的修复;高瓴资本入股海外子公司OSW一方面能够变现部分前期投资的收益,另一方面将优化公司业务布局,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积极举措。未来公司应持续实施“调结构、促创新、防风险、创新高”的经营方针,全面提升核心财务指标;同时,公司管理整合后轻装上阵,全新产能稳步释放,有望把握行业增长趋势,实现进一步发展。
图72021年“电池产业链”领域企业偿债、营运、盈利、发展能力
——治理结构不断完善。2021年,公司第一大股东所持股份与第二大股东间比率为1.56,股权制衡度处于健康状态,避免了一股独大的局面。2021年公司对照自查清单梳理了2018、2019和2020三个年度公司治理的相关情况。经自查,公司在三会运作、投资者管理、内控体系建设、信息披露质量、对外担保、关联交易等方面均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勤勉尽责,公司不存在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资金占用、违规对外担保的情形,未来应进一步完善公司内控体系,做好信息披露、投资者关系管理等相关工作,不断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重视人才储备。协鑫集成目前拥有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及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并与海内外多所世界名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精准聚焦和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突破关键技术、产生重大科技成果、驱动行业发展的领军人才作为公司未来发展的驱动力源泉。2022年公司研发人员数量同比增长38.54%,现已达133人。公司通过内外资源整合,分层分类提升干部管理能力,于各基地全面推进,协力构建供应链、经营制造、销售三大人才体系,并充分依托协鑫大学线上线下平台,保障员工学习能力长效有序构建。
5.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贯彻绿色生产理念。协鑫集成秉持并推广“把绿色能源带进生活”的企业理念,积极为碳达峰、碳中和贡献企业价值,立足科技创新深入实施各项降本增效举措,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规模化升级制造主业,优化产品品质,持续为社会输送绿色产品,建设品质工程。
——员工关怀。在协鑫阳光慈善基金会的号召下,公司及各下属企业广泛开展“协鑫一日捐”活动,所得善款均用于资助公司困难职工及其家庭,使广大员工充分感受协鑫大家庭的温暖。
——助力乡村振兴。2022年,协鑫集成在河南、安徽、内蒙古等省份,为257座合计123兆瓦的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提供了专业高效的智能运维管理服务,全年累计发电1亿 4103万度,为项目所在地的乡村振兴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